金融业人才海外“抄底”需谨慎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国外的许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而供职于这些机构的金融人才也受此影响,开始为“饭碗”四处奔波。随即,许多国内金融企业开始四处出击,到海外进行人才“ 抄底” 。 近年来,青岛加速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人才的引进首当其冲。那么,岛城是不是应该“借势”大举揽才呢?
华尔街的失业大军
风暴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从华尔街到伦敦城,金融海啸造就了一支庞大的金融业失业大军。这给了国内金融机构“人才抄底”的机会,也让国外许多金融从业人士把目光转向了受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中国。
据有关消息报道,次贷危机发生以来,20%的华尔街员工失去了工作。而纽约市政府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两年内,金融业的工作机会保守估计将减少两万个。青岛海问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闫海涛表示,在华尔街的这些公司里,华裔员工的数量多达数千人,一面是美国金融业短期内较难恢复,一面是国内紧缺金融人才,这些海外人才回国效力的动力近期大增。
国外金融业的萧条和大量金融人才的失业使得国内人才抄底的暗潮涌动。据国内相关报道,“上海市赴英美招聘高层次金融人才工作团”已于12月5日启程,赴英国伦敦金融城、美国芝加哥、纽约招聘金融人才。南京、杭州、深圳金融机构也有类似的引才计划。
人才“抄底”需谨慎
据记者了解,早在1993年初,青岛市就提出了建设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此后金融机构聚集迅速。香港中路西起海天大酒店,东至丽晶大酒店路段上的“金融街”便是青岛金融业发展的缩影。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岛城金融机构数量已经从当初的10余家发展到了64家,区域金融中心雏形初现。
那么致力于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岛城是不是也应该“借机”出国揽才呢?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伍海华认为,在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出国揽才需要谨慎。据了解,在已经失业的国外金融人才中,大部分属于中低层次的技术人员,这类人才在国内并不稀缺。
岛城一家知名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告诉记者,公司高层从九月份就开始关注华尔街金融人才的动向,但是现在公司没有合适的位置,也没找到合适的人。
“中西方金融环境差异极大,金融机构出国揽才,应遵循‘分类别、分步骤’的原则,本着谨慎和务实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对区域金融业的发展有所贡献,同时也是对海外人才负责。”伍海华教授说。
培养本土人才是根本
青岛海问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闫海涛认为,青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从海外引进人才只能作为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培养本土金融人才,进而建立区域人才高地。而且像华尔街等地的国外高级金融人才年纪一般都在 40岁以上,让他们举家搬迁的可能性很小。
“以纽约、伦敦为例,周边拥有大量的知名大学,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因此,我们要更多在本土教育、培养本土人才方面下功夫,毕竟单靠引进的做法不能长远。”闫海涛表示,人才“抄底”必须结合本土金融人才队伍发展的前景,尤其是可能出现的国内就业压力,认真分析需求数量和类型,在明确岗位要求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海外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