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纺织 合成革优势产业再插腾飞翅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纺织业:
新增中央投资
设立专项重点支持
会议认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巩固和加强对就业和惠农的支撑地位,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四要优化区域布局。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五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
装备制造业:
依托重点工程
实现重点产品国产化
会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下转A02版
纺织服装
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纺织服装是佛山传统优势产业,也被列为我市重点打造的9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据统计,2007年,全市有规模以上企业965家、工业总产值664亿元、工业增加值199.3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4%、7.9%和8.5%。
我市纺织服装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从纱线、针织布、梭织布、经编、染整纱布、化学纤维、各类服装(包括童装、内衣、运动服、牛仔服装、袜子等)到纺织机械均有生产,在面料、针织、牛仔布、童装、袜业、内衣等多个产品领域已具备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这在国内来说是少见的。
拥有西樵轻纺城、盐步内衣城、张槎针织城、环市童服城等一大批大型专业市场和英威达、溢达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合成革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祖庙、张槎、西樵、里水、大沥、桂城、均安等七个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南海区西樵镇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装备制造
佛山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佛山装备制造业呈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已发展成为佛山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05亿元,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比2006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在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佛山市工业开始步入适度重型化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佛山装备制造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形成了一批特色主导行业,而特色优势在于专业机械制造,如陶瓷机械、电气机械及设备、木工机械、塑料机械等,其中部分行业在全省和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形成了一批集约化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纷纷落户佛山;四是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不断涌现;五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六是先进的技术装备得到应用;七是信息化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八是专业市场和行业展会不断发展壮大;九是我市将专业机械装备行业列为重点打造的9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
一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
二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
三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会议要求,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