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整治制革污染 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的道路
2009年2月1日始,《清洁生产标准制革工业(牛轻革)(HJ448-2008)》和《清洁生产标准合成革工业(HJ449-2008)》两项清洁生产标准正式实施。对制革行业来说,环保要求再次被提上日程。浙江省温州市水头镇作为国内重要的制革基地之一,长久以来,制革污染的阴霾一直笼罩在城镇上空。水头制革业的整治,直接冲击着这个产业的生存,为了改善城镇的环境质量,也为了制革工业的长远发展,水头开展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生态环保活动。
水头制革历史悠久,环境欠账成发展鸿沟
水头制革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末年,其开山鼻祖王怀成凭借一把能把一张猪皮剖开三层的剖皮刀,开始了最原始的制革生产。“家家户户备转鼓,张张猪皮晒铺面”,这是对水头数百年传统皮革手工业兴旺发达的生动描绘。改革开放后,制革作为水头镇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得到大规模发展,到2003年,全镇大小制革企业已发展到1261家,从业人员达到8万多人,加工猪皮革达到1亿多张,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场、猪皮革集散地和加工场。
4000多个转鼓日夜不停地转动,尽管带来了38亿元的年总产值,却也带来了日排放近8万吨的工业污水。“经济发展,环境欠帐”成为水头皮革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水头人开始意识到了环境恶化的危机:曾经千年清清的鳌江水,在短短十来年间,就变得漆黑如墨,浊臭不堪。2003年9月,水头制革污染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之一,10月,被省环保局列入全省严重污染九大案件之一。
这些巨大的压力,让水头人开始意识到了发展中存在的过错。当政府和民众的意识得到转化后,水头制革的治理之路,已经变得无法规避。水头,已经没有退路。
破釜沉舟科学整治摘掉“重污染帽子”
面对整改的必然,水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整治,2006年开始了“摘帽”行动。以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手段开始攻坚。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水头制革企业总数从原来的162家,合并到39家;转鼓从3300个,缩减到469个;污水排放总量,从最初的每天7.15万吨减少到1.7万吨。兴建了多个污水处理厂,使日处理污水能力提高到7万吨,并按照“有多少污水处理能力,安排多少生产”的要求,实行分片轮流生产。原来一直存在的污泥二次污染问题,在投资1500万元、建成两座日处理能力均为60吨的污泥焚烧站后,基本得到解决。
所有这些举措的推行,是立足环境容量的科学治污减排,让十几年来受水头制革严重污染的鳌江流域中下游的水质,发生了好转,鳌江水质和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基地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在2007年成功实现了“摘帽”目标。
环境成本倒逼产业调整,皮件业迅速崛起
虽然2007年10月份水头镇成功“摘帽”,但当地皮革业产值降至12.7亿元,经济总量也不断削减。水头皮革业经过整治带来的萎缩,却由另一张皮将水头的经济带上一个新台阶。这张“皮”,就是以皮腰带为主的皮件业。
“依托水头制革基地和温州人造革市场,皮件原材料供应方便、价格也比较低。而且皮带扣头、再生革等主要配套产业齐全,五金、化工缝纫线等小配件市场完善。在水头只要打几个电话,有关配件就会送上门来。”水头镇镇长姚宗纯表示,生态环境“倒逼”和资源优势让大批制革企业纷纷转型,投身皮件行业,该镇已经拥有皮件企业400多家。
温州奋起皮业有限公司还引来世界500强、世界最大连锁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公司前来验产,为其选择皮带供应商做准备。“走环保、树品牌”的发展思路让水头镇制革产业获得“凤凰涅”后的重生。
水头皮件业的年产值从2000年1.52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近2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7%。而2008年1-8月份,该镇皮革业产值达到8.58亿元,皮件业产值达到14.3亿元。皮件业已经一跃成为水头镇最大的工业产业的支柱产业。同时,鳌江流域水质也不断好转,各项主要污染物指标比2007年10月通过“摘帽”时都有明显下降。
从一张皮到依托一张皮形成的产业链,正逐渐取代单一的制革行业,这种调整,为水头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给了水头人一个信心。
水头人将大手笔打造皮带商城
水头已经成为了皮带的生产基地,作为皮带的生产基地,水头皮带生产占全国的1/3,但一直以来是生产在本地,销售在义乌。据悉,目前水头有100多家皮带生产厂家,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设立300多个门市部。有产地没市场,这使水头人失去了很多商机。为了打造产销一条龙的皮带市场,做大做强皮带产业,水头决定打造自己的皮带商城,把流落在义乌的市场拉回来。
随着水头皮带产业的日渐发展,创建一个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规范性皮带市场势在必行。加上去年以来,平阳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这给水头打造皮带商城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证。水头许多皮带生产商也看到了这一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水头商会迅速成立水头皮带市场筹备委员会,下设招商办、宣传办、协调办、接待办,开始着手打造皮带商城。
水头通过治污,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给人以启示:产业最初的单一选择,可以根据市场的不断需求进行全面调整,以此让产业布局趋向合理。水头的整治,为乡镇企业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污染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 上一篇:平阳巩固水头制革污染整治成果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