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鞋绝活欲搭“非遗”号
【中国鞋网】古大厝里,73岁的王燕阿婆坐在鞋椅上,腰间系着鞋腰,一会挥动镰刀割稻草,一会举起剪刀剪编织带,但见她的双手在草鞋机上忙碌地穿梭着,半个小时不到,一只美得如绣花鞋的草鞋就编好了。泉州市区东美社区王阿婆的这一绝活,远近闻名,社区工作人员已将它推荐参加丰泽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
7岁开始编鞋
小时候,王阿婆家境贫寒,父亲种田,但粮食收成少,不够一家人糊口。看着父亲劳累的身影,7岁的王燕就偷偷跟着母亲学起编草鞋的手艺。
“草鞋编好了,就能拿到城里卖。有时还能直接用草鞋换大米、鸡蛋和蔬菜。”那时,王阿婆一天最快能编出10多双草鞋,虽然收入微薄,但能为父母分担一点负担,她开心极了。
“以前草鞋是用稻草和龙舌兰编的,现在没有去摘龙舌兰,就用编织带来替代。”小时候,王阿婆常和母亲上山去摘龙舌兰,走了好几公里采回来的龙舌兰,要在水里泡烂,然后,制作成麻绳来编草鞋。她的小手经常被带刺的龙舌兰扎得伤痕累累。
绝活羡煞洋人
如今,阿婆编的草鞋,用稻草和红、绿两种彩色编织带来编织。草鞋编织得细腻、精致,红绿相间编织带,就像是镶在金黄色鞋底的玉石,草鞋,看起来就像一双美丽的绣花鞋。
6年前,一对外国夫妇来泉州旅游时,听说王阿婆擅长编草鞋,就一路打听找到她家。热心的王阿婆,得知是外国朋友专程上门看她编草鞋,赶忙掏出一箩筐的工具,利索地编起草鞋来。外国朋友直用蹩脚的中国话说:“很棒很棒”。
难舍编鞋手艺
解放前,很多人都穿草鞋,解放后,穿草鞋的人渐渐少了,草鞋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泉州有个习俗,就是人去世后要穿一双草鞋才能火化,以示落叶归根之意。所以每当附近有人过世,不少人家都会找上王阿婆,要她帮忙编一双草鞋,而阿婆都会很乐意帮忙。社区30多个车鼓队员穿的带彩草鞋,也是她帮忙编的。
如今,每个月,东美社区居委会和老人协会都给王阿婆发200元的生活补助,王阿婆已不再靠编草鞋为生。可生活乐无忧的阿婆,仍难以割舍编草鞋的情结。一有空闲,她就会动手编几双草鞋,有的赠送给厝边,有的自己收藏着。兴致一来,阿婆还会穿着自己编的草鞋,在厝边溜达。
- 上一篇:父亲的鞋
- 下一篇:战疫·秀洲丨小红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击疫情的脚步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