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量身定制的IT人才
【中国鞋网】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生潮,中国迎来了第二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时期,为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提供了充足、廉价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然而,08年夏天各大招聘会上产生了错位。据某招聘网站负责人介绍,该现象在IT企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在为寻找合适的人才踌躇满志;另一方面,毕业既失业的尴尬又让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感到前途迷茫。
上述现象是由于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不能对接导致的,这其中有学校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同时跟社会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要改善这一现象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尽量缩短学生从课桌到工位的距离,进而解决企业人才紧缺和毕业生就业问题。
计算机课堂开始掉队
计算机技术是变化最快并且跟实际应用最为紧密的学科,在校学生除了需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习和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跟上市场需求。而这方面校方做的并到位。目前各大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内容还是上世纪90年代编写的,对现在市场上的主流技术介绍相对较少,即便是有所涉及也只是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应用指导。另外,学校在走出去的问题缺乏举措,很多学校在关起门来办学,缺乏跟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沟通和合作,这在另一个层面导致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知识被动老化等现象。同时,在专业之外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同样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博科资讯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学校教育缺乏市场意识是导致计算机学生毕业既失业的主要原因。
作为人才的需求方,沈国康也从IT企业方面针对该问题作出了客观的分析。他指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也跟企业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人才的需求方,IT企业没有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的半径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还停留在毕业生接收的阶段,没有将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相对接,这导致学校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充分给予在校学生实践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毕业生在毕业后对主流技术和企业需求后知后觉的现象。
在提及大环境的影响时,沈国康指出,尽管有学历,无限量的观念近年来有所改观,但技能才是硬道理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全面认知,这使得校方和学生缺乏对技能培养的意识,部分企业对人才需求还保留着唯学历主义。大环境对人才没有给出客观和标准的概念输出,导致从学校、学生到企业没有建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这使得很多可以做的工作没有去做,进而导致今天的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
各方都需要上前一步
当企业还在为招不到合适的IT人才而踌躇满志的时候,当7月份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年底还在为自己寻找毕业后第一个人生落脚点的时候,作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各方主体又该如何去做呢,该通过怎样一种方式规避这样的擦肩而过呢?责任不在唯一的一方,当然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
沈国康指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基础理论体系之外,校方和学生对市场需求并不深入了解,毕业生技能和企业需求的连接点是有裂痕的。他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各方都应该向前迈一步,进入与自己相关的各方主体的范围内,通过各方半径的延伸将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资源进行对接,进而实现学有所用,需有所学的状态。
作为最有可能改变现状的主体学校,应该在教学之外对市场进行研究,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沟通交流了解时下IT行业的人才现状和未来趋势,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为IT行业除了专业素养很强的研发人员外同样需要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沈国康建议各大高校的计算机系在教学上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沈国康建议,企业、科研机构应适当参与学校教育,包括教材的编写、毕业论文指导、合作办学、信息交流、毕业生实习等等。总之,要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就完成角色转变。这看似会消耗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是事半功倍的,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招聘到量身定制的IT人才。
当企业和校方都向前迈一步后,就需要在校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共同构筑的环境下尽快完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这同样需要学校和企业的正确引导。但是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引导应该更加重要,从人生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到具体的技能学习都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建议和指导,这相比学校和企业的具体做法将更加重要,但周期也会相对更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环境也在逐步改观沈国康乐观的表示,随着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各方主体的努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再次受宠,而IT企业在帮助毕业生缩短了从课桌到工位的距离后也将获相应的回报,招聘到专业素养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后也将为企业的长足发展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 上一篇:“过剩人才”:看上去很美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