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版图之争是人才之争 建金融强国需领军人才
【中国鞋网】大公报今日开发章玉贵评论文章《建金融强国需领军人才》,文章如下:某种意义上,金融版图之争就是金融人才规模与层级之争。中国在建设一流金融强国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具备国际化视野、全球化资本运营意识并且熟练驾驭全球性金融管理工具的高端金融人才。
在哥伦比亚大学受过系统金融学训练并有华尔街和世界银行工作经历的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张新,日前履新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这被认为是国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布局之一。联想到去年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空降上海,任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不难看出,中央已将人才战略作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步骤。
欠缺战略人才
其实,国家对上海的金融发展定位以及相关管理团队安排,只是中国勾勒金融发展蓝图的缩影。越来越具全球竞争视野的中国政府认识到,既然金融已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那么中国在迈向一流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就必须拥有与自身实力和发展潜力相匹配的金融实力。强大的资本市场,世界级的银行与保险体系,比肩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拥有国际货币本位币,是中国在未来20年里力争实现的战略发展目标。从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发展来看,目前正是中国强化金融竞争力、缩小与美欧和日本之间金融发展差距的难得时机。
只是应当看到,尽管中央和地方以及各有关市场主体正在各个层面为打造金融强国付出各自的努力,业已取得的进展也令人有理由乐观,但撇开建设金融强国的国际政经约束条件不说,国内金融人才尤其是战略人才的欠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约金融强国建设的最大瓶颈。
与纽约和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在金融人才规模与层级方面差距明显。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尽管已有2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数的1%多一点,但以纽约、伦敦的标准来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伦敦和纽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均为11.5%以上,而上海目前的比例只有2.2%,达到国际水平的金融人才不到1万人。其中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不足500人,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更是奇缺。尽管国内高校每年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数以十万计,但由于金融人才培养与市场有效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金融人才一方面缺口几十万,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少数通晓金融前沿知识的潜在金融专才,或者留学海外,或者到外资金融机构任职,真正愿意扎根中资金融机构的不是很多。
当然,上海近年来积极延揽在海外工作的华人金融专才,希望这些具有国际工作经验、掌握最新金融技术与管理的高级人才能够回沪工作,推动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中国尤其欠缺能够领军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性金融人才。所谓战略性金融人才,是指具备国际化视野、全球化资本运营意识并且熟练驾驭全球性金融管理工具的高端金融专才。如一流的银行家和金融家、金融风险管理师(FRM)、金融理财师(CFP)和金融分析师(CFA)以及高级金融英语人才等。就中国的情况来说,这些战略性人才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培养引进并举
战略性金融人才的欠缺凸显中国培养和引进财经专才与一流银行家的紧迫性。其实,中国是有条件培养和引进战略性金融人才的。就战略人才培养来说,目前要做的是整合已有的相关培养资源,著力引进一流师资,并加强中资金融机构与国外同行的战略合作与交流,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应该利用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美英金融机构高端人才流动率增加的有利时机,将目光锁定那些在国外一流金融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与技术岗位的华人金融专才,以较具国际竞争力的薪酬条件吸引其来中资金融机构工作,以弥补中国在战略人才存量方面的不足。
基于此,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地要积极创新金融人才工作机制,完善金融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金融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逐步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和契约化管理,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端金融专才来华工作的金融生态环境,以使这些金融领军人物进得来,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