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下游工程人才”紧俏
【中国鞋网】生物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是否做好了相应的人才准备?
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出担忧: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迫切需要两方面人才:一是从事实验室研发的“上游学术人才”,他们能够帮助提升中国的生物科技水平;一是熟悉科技成果产业化操作的“下游工程人才”,他们能够及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虽然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目前每年有四五万名毕业生,但是由于生物学科仍然采用传统意义的学科分科和专业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并没有相应更新,“下游工程人才”培养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下游工程”落后较多
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华裔研究员韩健最近聘请一位专利律师帮他申请了两个专利:“我读到的很多生物技术专利都有点像八股文。而读这位律师帮我整理的专利申请非常流畅。”原来这位律师是先获得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等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后,才去读法律的。她告诉韩健:“专利的读者有四类:专利审查员,试图重复技术的从业人员,法官,陪审团成员。在美国,如果打起官司来,你的专利申请文献首先得让陪审团成员看懂,否则赢官司的希望也不大。”
一些有多年国外工作经验的科学家告诉记者,国外有很多原来读生物、计算机专业的人,毕业之后再去读管理、法学等专业,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生命学院设有一个双学位课程,这一针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MBA课程,主要是适应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未来生物产业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需求。
我国生命科学学科近些年快速发展。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在世界上生物学论文的比重只有0.89%,排在世界13位;2007年已经排到第二位。中国生物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一,就是研究与市场脱节,而造成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金融投资方面的人才大多不懂生物技术,同时专业的生物技术人才又不懂市场开发。
据权威人士估计,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中,“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双料人才”,而这恰恰是生物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短腿”。
“青春换门票”导致培养缺位
在我国,生物专业一直是近些年来的热门专业,一些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专业志愿时,受到社会舆论导向和家长价值取向的影响,而选择了生物专业,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从事生物专业研究。这让一些大学教授感叹:“现在一些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有时候是盲目地选择了一个专业,只为换一个学历,或者说‘用青春买一张门票’。”
据悉,目前很多高校的生物专业基本上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没有给具有营销、管理才能的学生以更好的知识支持。一些生物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在招聘过程中发现,能够迅速进入企业岗位角色的毕业生很难找,“我们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和技术素养,同时也能实实在在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价值,而目前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之间不能很好衔接。”
一位高校生物系的老师告诉记者,我国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因此,学校不是很清楚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又没有机会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这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的需求有时会脱节。
专业人才培养需分层进行
对于培养生物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不错的途径——课程设置要反映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信息,并添加相关法规、知识产权等课程,强调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到相关生物医药公司实践的机会。专家指出,高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不同学校应有不同定位,学校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道路,不要让所有的本科生都以考研究生为主要学习目标,所有的研究生都以从事学术研究为目标。
据悉,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正在研发相关课程,准备在今年秋季推出8-10门课程,包括法律、管理、金融等课程,提供对产业感兴趣的学生来选修。复旦还计划给企业家、投资者开发一系列课程,帮助他们熟悉高科技相关领域。“既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又让现有企业人员通过高校的再培训,成为研发和市场都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道出了这样的改革目标。
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出担忧: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迫切需要两方面人才:一是从事实验室研发的“上游学术人才”,他们能够帮助提升中国的生物科技水平;一是熟悉科技成果产业化操作的“下游工程人才”,他们能够及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虽然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目前每年有四五万名毕业生,但是由于生物学科仍然采用传统意义的学科分科和专业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并没有相应更新,“下游工程人才”培养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下游工程”落后较多
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华裔研究员韩健最近聘请一位专利律师帮他申请了两个专利:“我读到的很多生物技术专利都有点像八股文。而读这位律师帮我整理的专利申请非常流畅。”原来这位律师是先获得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等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后,才去读法律的。她告诉韩健:“专利的读者有四类:专利审查员,试图重复技术的从业人员,法官,陪审团成员。在美国,如果打起官司来,你的专利申请文献首先得让陪审团成员看懂,否则赢官司的希望也不大。”
一些有多年国外工作经验的科学家告诉记者,国外有很多原来读生物、计算机专业的人,毕业之后再去读管理、法学等专业,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生命学院设有一个双学位课程,这一针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MBA课程,主要是适应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未来生物产业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需求。
我国生命科学学科近些年快速发展。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在世界上生物学论文的比重只有0.89%,排在世界13位;2007年已经排到第二位。中国生物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一,就是研究与市场脱节,而造成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金融投资方面的人才大多不懂生物技术,同时专业的生物技术人才又不懂市场开发。
据权威人士估计,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中,“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双料人才”,而这恰恰是生物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短腿”。
“青春换门票”导致培养缺位
在我国,生物专业一直是近些年来的热门专业,一些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专业志愿时,受到社会舆论导向和家长价值取向的影响,而选择了生物专业,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从事生物专业研究。这让一些大学教授感叹:“现在一些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有时候是盲目地选择了一个专业,只为换一个学历,或者说‘用青春买一张门票’。”
据悉,目前很多高校的生物专业基本上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没有给具有营销、管理才能的学生以更好的知识支持。一些生物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在招聘过程中发现,能够迅速进入企业岗位角色的毕业生很难找,“我们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和技术素养,同时也能实实在在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价值,而目前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之间不能很好衔接。”
一位高校生物系的老师告诉记者,我国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因此,学校不是很清楚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又没有机会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这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的需求有时会脱节。
专业人才培养需分层进行
对于培养生物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不错的途径——课程设置要反映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信息,并添加相关法规、知识产权等课程,强调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到相关生物医药公司实践的机会。专家指出,高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不同学校应有不同定位,学校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道路,不要让所有的本科生都以考研究生为主要学习目标,所有的研究生都以从事学术研究为目标。
据悉,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正在研发相关课程,准备在今年秋季推出8-10门课程,包括法律、管理、金融等课程,提供对产业感兴趣的学生来选修。复旦还计划给企业家、投资者开发一系列课程,帮助他们熟悉高科技相关领域。“既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又让现有企业人员通过高校的再培训,成为研发和市场都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道出了这样的改革目标。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五月太原人才大市场迎来用人高峰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