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巷有个鞋匠世家
【中国鞋网】1900年前后,福州东街口附近的一家手工鞋店,有个十二三岁的小学徒,名叫郑依俤。为了吃口饱饭并尽量贴补家用,依俤常常敲敲打打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一个世纪以后,郑依俤的孙子,近50岁的郑品剑,依然在东街口附近的花巷深处,每夜鞋底鞋帮的,敲打缝补到半夜。
前些天恰逢六一,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挤在郑家狭小的房间里面,定做了不少小舞鞋。
多年来,郑家三代都固守着自己不到100平方米的家,房间里面除了60年代的三门厨,70年代的五斗橱等一些古老的家具及中间用来裁剪鞋帮的一张大桌外,其余空间都塞满了密密麻麻的舞鞋。
只是多年以后的郑品剑,专攻舞鞋,“我爷爷和爸爸所在的年代,大家都喜欢穿手工鞋子,到了1992年,我们就开始专攻舞鞋,因为练舞人的脚,多少有点变形,鞋子不好买。”郑品剑的太太林女士说。
郑家从老祖宗开始,就珍藏了几百张形形色色的脚掌图。来他们家的订户,一般先要量脚裁鞋,画下鞋样,譬如很多芭蕾舞演员,脚趾短且常常骨骼突出挤在一起,老茧很厚,就要鞋面裁大一些,以求舒适。一些跳国标舞的人,脚掌很厚,就要把鞋底弄宽一些,穿着才舒服。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舞场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场所,那一段时间生意很火,林女士说,每天敲打出十多双,还供不应求,把郑品剑的背都敲驼了。
郑家的舞鞋,鞋底起初都是用真皮粘胶而成,用纯手工敲打的方式密封黏合,穿着跳舞好,但是穿去逛街就很费鞋。后来郑师傅就在鞋底上加了一层轮胎皮,可以买菜跳舞两用。
郑师傅说,做鞋匠最苦了,三代人都敲得弓腰驼背,现在儿子表明不接受自己的衣钵,他要抓紧时间,留下最好的作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