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 偏执的一面
【中国鞋网】一旦开始就无法结束。
如果发个调查问卷表,每个人进办公室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案恐怕五花八门,不过归纳起来不外乎开电脑、泡茶、读报或办公。我进办公室的第一件是换鞋。脱下皮鞋,换上布鞋,经年累月,少有例外。无论在城市坚硬的道路上,还是在办公室光滑的地板上,布鞋舒适、贴脚、轻盈,如同身体的一部分。
一天在办公室翻无聊的八卦杂志,看到上面专门谈论布鞋的文章,几个小资或伪小资纵论布鞋的前世今生,情绪夸张,语言轻佻,得出的结论却出人意表,他们认为在城市穿布鞋的人大都外表冷漠,内心狂热,看似低调的布鞋其实是神经质内心的自然流露。文章的最终结论是:在城市穿布鞋的人都是可耻的怀乡病患者。这句话让我一阵茫然,静谧中目光透过窗户,看着窗外明亮晃眼的大片草坪、绿荫如盖的樟树以及在树间穿梭不止的车流。我想穿布鞋的人未必如书中所言那般在城市中进行激烈的暗战,但布鞋,它确实属于另一种生活。
布鞋属于缓慢的生活,正如它缓慢的制作过程。关于布鞋,我们保有的记忆是层层叠叠的鞋底,密密麻麻的针孔。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关于布鞋最温暖场景的想象:一个头发斑白的母亲,在深夜昏黄的灯光下穿针走线,煤炉上的水壶正噗噗地冒着热气,边上的孩子睡眼惺忪,在迷糊的睡梦中等待着他的新鞋子。很明显,一切都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缓慢、抒情是这个场景基本的调子。如果延伸他的想象,应该是袅袅炊烟、冬日暖阳、乡村小道、池塘垂柳,这样的场景,才是和布鞋相匹配的。再想想皮鞋的生活过程,毫无疑问,布鞋的秩序与现代的流水生产线正好相反。
在这个意义上说,布鞋是城市生活秩序的异类。城市的特征是快速、坚硬、流畅,一切都被纳入效率的轨道。一个人生活的价值为你拥有的汽车、化妆品,时装、房子的面积,官职诸如此类的事物所评判,唯独漏下内心的舒适、平静和幸福。忘记了每个人都是自我完整的主体,是存在的目的,而不是工具。为了累积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子,更高的位子,为了攀爬这些可以量化指标,所有的人步履匆匆,内心焦虑。看看这个夏天汽车制造的火暴信息,以及那些随风消逝的生命,可以知道我们的内心包含了怎样的愤怒。
作为热爱布鞋的人,每天穿着布鞋在城市的道路上行走,我不打算否认自己有偏执的一面,也不打算否认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正好是外表冷漠内心狂热队伍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想在城市中走出自己的道路。问题在于,生活还有另一面。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长久没有见面的朋友感叹,什么时候你从闷声不吭变得如此滔滔不绝,观时局、说思想、聊军事、谈时尚、扯八卦,仿佛上知天文、下明地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皮鞋的时代里,这似乎是一种表扬,因为人们以话语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得意与否,比如说学者们创造了底层的概念,指出弱势群体都是“失语症”患者,再比如说在大会上口若悬河作报告的总是领导,那些针对任何议题都能言善辩的专家总能名利双收,似乎全身的器官可以缩简为一张嘴。我想说的是,作为穿布鞋的城市人,在热闹的聚会之后,我会回到房间,在沉默中度过整个夜晚或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