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的机遇
中国鞋网9月17日讯 综合媒体消息打开眼前精美的童话书,跃然而出的是一只精美绝伦的“火凤凰”;而翻开另一本,浩瀚的“太阳系”则会在小读者的眼前纤毫毕现;一些看上去和平常无异的儿童书,只需要用手轻轻一按就会读出单词、拼音……
新华社报道,站在车间里,指着这些今年刚刚推出的新产品,广东韶关科艺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胜如说:“就是依靠这些创新、创意产品,和面对逆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我们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现在,这些产品不仅重新走进了欧美市场,而且全年销售额有望取得超过两位数增长。”
科艺创意的成功更像是一个缩影——整整一年过去了,尽管多数经济学者和市场意见认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然而种种迹象显示,一度在人们眼里缺乏想像力和创新意识、依靠低成本优势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制造”,却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较强的承受力和应变能力。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论是当前的“危机时代”,还是全球进入复苏阶段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面临着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必须面对全球市场订单减少、贸易保护注重抬头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尽快完成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过程,从技术模拟走向技术创新。‘中国制造’的前途,取决于对这两大挑战的回答。”他说。
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企业一样,由于外需的持续萎缩,“中国制造”在过去的大半年中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作为全球近60%的玩具生产和供给基地,广东一些完全依靠贴牌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中小玩具企业在过去的8个多月里生存艰难,乃至倒闭。而过去30年中一直是“中国制造”典型代表产业的纺织业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
市场人士认为,金融危机的外在冲击暴露了“中国制造”长期存在的缺乏自主品牌、过度依靠外源性销售渠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产业结构痼疾。
林胜如说,面对逆势,企业加强了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加工难度高、生产标准要求严格的新产品,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注入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元素。“危机进一步促使我们将企业打造成锐意创新的精品制作中央。”
在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国东南沿海,和创新成为不少制造企业“危”中寻“机”的着力点。作为中国外销EVA拖鞋的龙头生产企业,福建泉州宝峰鞋业有限公司早在3年前就将目光转向了品牌建设。在公司总经理郑郭璋看来,金融危机虽然对企业订单和外销利润有所影响,但也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造一个中高端的拖品牌。”郑郭璋说,一方面是瞄准国内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也是我们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这家有着1000多员工的民营企业中,开发部门的人力就达到了100多人。郑郭璋说:“技术是我们的生存之本。”
一些企业则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寻求新的出口市场和加强适应内需市场抗击金融风暴。位于广东省清远市的建滔实业有限公司从去年10月开始,出口订单数量一度为零,多条生产线被迫停产,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企业通过转变出口方式和加大内销力度,成功恢复了80%的生产能力。
“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让企业获得了喘息,而更大的及时雨则来自家电下乡政策——正是内销市场的复苏,让我们这家主要为家电企业提供印刷线路板的企业‘活’了过来。”建滔实业副总经理阮剑亮说。
而对福建晋江黄河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荣河来说,5月份国务院提出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让他的企业在开拓海外新市场时有效规避了风险。
“以前不敢和新客户签大单子,现在通过信保来做,大家都放心。”黄荣河说。
正是依靠着上半年开发的一批新客户,公司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2月。虽然由于成本的增加,利润比去年肯定有所下降,但新市场的拓展让黄荣河对企业未来发展布满信心。
完整的产业链条、完善的配套生产能力和灵活的市场策略,也让许多一度处境艰难的“中国制造”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以“受压”沉重的纺织业为例,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纺织业新开工项目数达到3930个,同比增长22.05%,呈现增速逐月加快的势头,反映了企业信心的恢复。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冲击确实很重,但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区别不是规模,也不是人数多少,也不是企业市场有多大,而是中国企业是否在危机中培养起了新的产业比较优势。
当然,对于不少劳动密集型和加工型中小制造企业来说,困难依旧存在。靠大厂分单生存的作坊式小工厂大多选择了停产,徐图来年。初具规模的厂家则通过压缩产能、降低用料成本,甚至压缩利润空间等暂时维持生产。
刚刚完成一个欧洲订单的晋江凯盛伞业有限公司,目前只有近60%的产能在运转。200多员工中,约一半在领取了当月的最低工资(约800元)后进入“休假”状态。
公司经理肖欣荣告诉记者,小小一把雨伞粗略包括布料、手柄、伞架等一系列配件。因此,厂子的经营情况不仅和订单密切相关,上游原材料市场的风吹草动也会直接影响到生产。
“去年七、八月份的时候,钢铁、石油等价格高得离谱,我们连订单都不赶接。现在原材料价格降了,订单却没了。”肖欣荣说。
这位大学毕业才5年的“80”后坦言,公司上半年接了一些亏本的订单以维系老客户。“雨伞的创新性不强,技术含量也不高,想创新一个产品,一旦初次投入市场马上有人会仿造,所以现在这个非常时期低价竞争很厉害。”他说。
“现在就寄希望于明年了。”肖欣荣说。他认为现在美国市场已经过了最差的时期,一些美国客户已经有了采购意向。此外,公司的调研发现,以前没有涉足的韩国市场正处于低迷状态,有些生产商或采购商正预备撤出,“这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展望“后危机时代”,张燕生说,中国企业最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场危机”。
他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2009年将是“保生存”的一年;而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可能出现的反弹,“中国制造”或将迎来“抓机遇”的一年。
- 上一篇:制鞋产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