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制革基地整治 向左走向右走?
中国鞋网9月28日讯 因为污染弊端日益显现,曾经带来财源滚滚的鹿城制革基地走到生存的十字路口。基地全部关停,不得再从事加工生产,同时筹划新的发展蓝图,着手改建绿色工业园区,既力图经济发展又保护环境。然而,时间已经几年过去,改建面临着诸多困难,曾经脏乱差、工艺落后的鹿城区制革重污染基地何去何从引人关注。
制革基地一片冷清
经历了多年的重点整治,曾经喧闹繁华的鹿城区洞桥制革基地如今沉寂了,一派萧条景象。
在该基地一家制革公司的生产车间,几位民工赤膊着上身,正在卖力剪皮,车间里充斥着难闻的气味。一名正在剪皮的民工对记者的到来充满警觉,得知记者来意后,他称早在两年前工厂就把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搬到外地,老厂房只从事剪皮、打磨等后期加工,加工完成后再销往皮革市场。
记者走访洞桥基地发现,从事后序加工的制革厂并不多见,多数企业大门紧闭,有的厂房只是作为仓储。某皮革公司的一名务工人员表示,早在五六年前,这个季节洞桥制革基地企业生产可谓热火朝天,车辆进出频繁,处处一片繁忙景象。近几年基地被关停后,许多企业纷纷外迁,留下来的企业也基本上没有生产,很多企业的厂房对外招租,准备转产。
据了解,鹿城制革业主要集中在洞桥、十里、前京、岩门和下岸5大区块,涉及仰义、双屿和上戍等乡镇的行政村,总面积为800多亩。跟洞桥一样,随着政府部门的强力整治,其他几大基地的企业悉数关停,鹿城皮革基地何去何从,让人拭目以待。
扶贫扶出重污染源
饱受诟病的鹿城区制革业原本集中在市区三角城头一带。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产业转移和扶贫项目,该区的制革企业全部搬迁至偏远的仰义镇洞桥制革基地,实行集中生产加工。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鹿城西部先后形成了洞桥、十里、前京等5个制革基地,成为全区最集中的皮革生产基地。
制革产业的落户,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制革业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占全区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90%以上,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占全区工业二氧化硫总量的40%以上,且有逐年攀升的趋势,多数皮革企业规模小,加工工艺技术落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严重污染环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大,昔日经济落后生产基地所在地的乡镇已发展成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近郊区,重污染的皮革基地存在与鹿城西部作为都市“后花园”的定位不相符,要求基地搬迁或转产的呼声日渐高涨。
多次整治效果不佳
虽然相关部门也是猛药治“沉疴”,但鹿城制革基地依然难摘“重污染区”的帽子。
自2000年起,鹿城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制革业整治行动,鼓励企业搬迁或转产转业,同时对现有的制革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先后建成日废水处理能力为4.1万吨的5座污水处理厂和3个集中供热中心。然而,制革基地的环境虽然大为改观,但排污总量仍居高不下,2004年鹿城区制革基地被列为市环保严管区。
此后鹿城区相关部门多次重拳出击,2006年着手淘汰生产规模在5只转鼓以下的小制革企业,加倍征收排污费,全区的制革企业从原先的300多家锐减了190家,使全区制革行业生产压缩到原有规模的30%以内。
整治中,有关部门严管手段可谓“极尽能事”,但往往摁下葫芦浮起瓢,收效不佳。制革基违章建筑点多面广,大量无证转鼓隐匿其中,部分已被淘汰企业和执法部门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偷排现象屡禁不止。2006年,洞桥、前京、十里、岩门等4个制革基地被列为国控重点污染源,下岸制革基地被列为省控重点污染源。
全部停产谋求转型
2008年2月,鹿城区要求5个制革基地全面停产,随后成立区制革基地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声势浩大的制革业整治改建攻坚战。
同时,有关部门对制革业下达最后关停
整改期限,对5个基地内的污染物处理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和供水供电系统全面停运。只允许未改建企业在确保无污染的前提下,进行无污染的后道工序生产,过渡时间从2009起至2011年12月31日止。
在堵的同时,相关部门筹划制革基地改建蓝图。按照产业园区的规划,对仰义片区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取缔搬迁各镇、村的零散工业企业,关闭重污染企业,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企业,将基地改建成生态型工业园。
按照事先改建的方案工作进度,2008年底启动改建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对基地内的违章建筑厂房实行集中处理和征地工作,今年初,按照市里“退二进三”的改造思路,编制改建方案。
蓝图虽描绘,但自2008年2月3日五个制革基地全面停产以来,改建工作迟迟未见动静,招致一部分业主不理解,私下里重新开工生产时有发生,更多的中心企业则是翘首以盼基地早日改建,早日开工上马。
改建资金到底谁出
生产基地改建之所以迟迟未有进展,其中一大原因是政府部门和业主在改建主体的认识上存有分歧。按照有关部门的整改思路,政府在改建中承担组织、协调和监督职能,唱戏主角该是业主。
鹿城区制革改建工作领导小组一负责人认为,制革基地改建并未列入省市重点工作程项目,改建资金只能由企业自行筹集,在自行改造中政府只制定改制政策,而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改建资金也应由企业出资。然而,企业没有出资,巨大的改建资金,让区制革基地改建办公室难为无米之炊。如马上要开展的仰义十里村征地77亩,先垫付先期征地、设计等经费就需近1000万元,就让区财政无力承担,更何况按照改建的方案,面对洞桥的改建资金高达几十个亿,政府部门只能望洋兴叹。
经过几年的高压整治,有实力上规模的皮革企业早已外迁,如今皮革基地内以中小企业居多,有的还是家庭作坊式的“低、小、散”企业,无心也无力出资改建。即使转产,他们一下子看不到相应的扶持政策,加上金融危机,各个行业生意普遍不景气,这让众多业主去留两难。他们认为,政府既然给他们关上了生产的“门”,也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生存的“窗”,但让他们困惑的是,在要求关停了一年多时间里,改建工作迟迟未有进展,这让他们焦虑不已。
改建蓝图期待明朗
面对重污染的皮革业,不少人要求彻底退出城区。但区改建领导小组负责人认为,制革业是鞋业的上游配套产业,在我市轻工产业中具有优势传统地位,全面扼杀并不现实。对此,区制革基地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修改完善改建方案,计划改建成为绿色园区,尽量让规划方案变得现实可行。
虽然初步方案已成稿,但遇到最大的阻碍依然是改建政策的不明朗,许多“改、建、迁”涉到规划,建设、国土、拆迁安置等部门,非一个区级改建机构所能解决,有的改建政策还要得到省级部门的认可方可实施。
在编制规划上,外部条件先天不足,园区规划方案的编制难以为继。如途经基地的104国道扩建、104国道过境线走向等都未确定,而且这些问题涉及到省、市两级政府,一时无法解决。此外,上戍乡下岸基地处于市规划区域之外,属于空白地段,作为区级一个机构,根本无法先行编制规划。
从区政府的改建思路来看,区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曾发文明确当地乡镇为改造主体。然而,对于下一步的改建工作任务和方向一直未明朗,处于无资金、无政策、无权限的区皮革基地改建办举步维艰。
“不仅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讲,金融危机也给众多企业上了一堂课,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之路越走越窄。”区皮革改建领导办公室的领导认为提升皮革业升级换代势在必行,接下来会就目前面临的困境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做好基地内企业主的思想工作,让改建工作尽早取得进展。
- 上一篇:皮革鞋业专业买家齐聚温州皮革展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