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鞋企联姻尚需“颠覆传统”
中国鞋网9月29日讯 中泰(福建)混凝土发展有限公司与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作成立“中泰华侨大学研发中心”、特步(中国)有限公司与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合作设立“特步营销班”、名郎(福建)有限公司与中国美术学院确立战略合作关系……泉州民营企业大面积与高校“联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校企之间长期的沟通和信任如何建立?理论与实际生产转化的难题如何破解?来自高校和企业界的人士均有各自的看法。
现状:相互需求存在错位
主持人:泉州企业与各类高校合作的现状如何?
曾路:泉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在初期大多是凭借自身力量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可后劲不足”是这些企业的一个特征。当企业从利用单一资源,转变为整合外部资源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需求也就显现出来。同时,高校的各种科研成果有转化为实用型项目、服务社会的需求,专家学者们也一直在寻找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的课题。
江绍雄:现在不少企业与高校合作,会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能否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知名度;再者便是合作平台是否能真正提供企业所需的服务。据我了解,由于国内部分高校无法同时满足这两项需求,一些大型企业往往舍近求远。
张逢霖: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创新战略、管理的科学规范、构建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结构、培育和发展企业文化都有很大帮助。
阻碍:利润科研长期冲突
主持人: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障碍?
曾路:二者合作存在障碍,主要是由沟通不够和专家服务企业能力、经验不足引起。不少企业要求在产品的某些细节上得到指导,这使得专家的服务空间受到限制,无法为企业提供整体关联和持续性的帮助。此外,一些企业急于求成。
张逢霖:一些企业在选择合作高校方面,还具有盲目性。一些合作机构几年都没有产生有效的研究成果。
江绍雄:企业和高校合作,其需求主要表现在获得创新能力上。在国外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有三分之一是企业家,他们不只给学生上课,还给专家教授们上课,通过讲授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听课者一起培养创新力。要改变专家给企业“上课”的现状,把企业家请进学校为专家上课,不失为解决专家不了解企业的一种办法。
跨越:全面引进市场模式
主持人:合作中可通过什么手段跨越障碍?
曾路:现在校企合作、校企战略联盟越来越多,拥有明确定位和能提供具体服务是这些平台应着重让企业看到的一面。某些科研成果只适用于个别或少数产品,如果量产就会产生诸多问题,有企业反映在这上面吃了不少亏。
这一情况可以通过横向课题合作解决:由企业出题,列出项目具体要达到的效果,签订合作合同。
张逢霖:在生产层面,企业可以拿出生产管理方面的难题公开招标,大专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投标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在经营管理层面,企业可以吸引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资深教授参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监督工作,使监察工作更加独立、公正,具备创新性,提高监事会监督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上一篇:中国运动品牌鞋服的市场出路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