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牌鞋业品牌如何重振雄风?
中国鞋网10月20日讯,宝屐、登云、金鹤、牛头、亚洲……这些当年叱咤中国的上海老牌皮鞋品牌,如今已不被上海的年轻人所熟悉,这些老牌鞋业也只能感叹风华不再,遥想当年辉煌了。当年的上海市场上,“牛头”高昂,全国各地新婚青年也以足踏“登云”为傲。如今,除了法版“飞跃”带出来的飞跃品牌新生以外,随着2003年最后一个“登云”专柜从市百一店撤出,大多数上海老牌皮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那么,除大部分已经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的上海老品牌外,现在尚存活的一些老品牌鞋业如今现状如何?未来如何才能得以重振雄风?这不仅仅是上海政府、企业关心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上海老字号品牌鞋业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们以及许多上海本土人的期待。
不入商场进小区低价吸引顾客
如今,要寻找这些“过时”的上海产皮鞋,我们也只能从许多小区周围的街边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才能看到。据笔者走访了解,其实,上海老牌皮鞋的店面不少,这些店铺均为厂家直销店,以低价来吸引顾客。目前,上海皮鞋厂、第一皮鞋厂、第二皮鞋厂、宝屐皮鞋厂等,均属于上海皮革有限公司旗下的企业机构。鞋产品包括牛头牌、登云牌、亚洲牌、飞机牌、花牌女鞋等。目前这些产品主要是以厂家开设加盟店的形式销售,未进驻商场。“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价格上,要是进驻商场肯定不止现在这个价格了,并且现在的年轻人购物都讲究品牌,这些老牌子肯定不吃香。”店主的一席话道出了上海老牌皮鞋的现状。
以“牛头”、“花牌”为例,几乎每个成熟的住宅集聚区周边都有其直销店。据店员介绍,该品牌的店面在上海至少有近百家,都是由“上海皮鞋厂”直设的店面。但是,今年产品销售情况总体不是很好。在上海闵行区街边一家十来平方米的“上海皮鞋厂”皮鞋店内,笔者发现店门的门头只是一块粗糙的木板,木板上写着“上海皮鞋厂”五个大字就代替了店名,店门前的广告板上赫然写着“凉鞋一双20元,部分皮鞋一双30元”的告示,而店内屋顶用油布铺平以代替天花板,店内几乎没有装饰品,货架也十分陈旧,颇有斑驳陆离之感,光顾的客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据店主介绍,“牛头”、“花牌”都是上海皮鞋厂的老品牌,这些品牌有着六十多年的历史,使用的皮革都很好,有一大批稳定的中老年客户。这里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周边小区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上海人,他们看中的是皮鞋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笔者在店里逛了一圈后发现,皮鞋的均价在60元~100元左右,最贵的真皮皮鞋也不过二百多元。虽然鞋子的性价比很高,但陈旧的款式的确无法吸引年轻人。“今年的生意更显得像是老顾客在支撑,都没看到什么新顾客来买鞋的。往年这个时候,这个小店还有个三四万元的销量,今年也就勉强二万多,只在5月份销得好的时候才达到4万的销售额。2万的销售额显然连成本都不够。”店主叹口气告诉笔者。
法国人带红“飞跃” 唯一兴盛起来的上海老牌鞋业
据了解,因为一个名叫“帕特里斯”的法国人,在中国被视为“过时”、“老土”的上海老品牌“飞跃”球鞋,竟然奇迹般地被带活并走向世界。
在帕特里斯的经营策划下,新锐品牌Feiyue诞生,频频登上欧美各大时尚杂志,亦成为时尚达人的脚下新宠。由于法国Feiyue的影响,国产飞跃球鞋已经开始回潮。网络上25元一双的白色飞跃球鞋也被疯抢,不少年轻人专门到专卖店去寻找飞跃,一家飞跃专卖店销售员说:“从去年开始,飞跃和回力球鞋的销量就明显上升,也有一些打扮入时的年轻人来购买,其中还有不少外国人,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然而,飞跃的红火目前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国外,对上海及国内市场而言,飞跃仍然被视为低端品牌,与国外的“时尚”和“高端”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异。如何让这一老品牌在国内市场获得新生,这仍然是飞跃厂家需要花精力去解决的问题。
本土品牌复兴道路漫长
调查显示,曾经驰名全国的老字号知名品牌,在几代上海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众多的上海本土老品牌,不同年代的上海人有着不同的偏好,且呈阶段性差异。上海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上海人有着浓厚的本土老品牌情结,而消费群体与品牌自身的影响力,为上海品牌的重振积累了消费基础。
然而,业内专业人士告诉我们,上海老品牌鞋业要想复兴并再创辉煌,其道路是漫长的。
一是品牌形象的深入人心需要持续地投入和积累。以百事可乐为例,一个品牌的积累甚至需要上百年,而且需要大量投入品牌宣传费用。许多上百年的国际品牌都很愿意在品牌宣传上坚持长期、有效的策略,无形资产逐年上升。而上海牌的品牌宣传一直缺少投入,一些老品牌几乎只靠口碑,不做广告,除了一部分老客户以外,很难再扩大其形象和影响力,争取新的客户群体。很多上海老品牌产品由于长期在生死线上挣扎,并没有持久的品牌营销战略。
二是企业发展必须追求投资回报率或效益。时尚不仅要成就一种潮流理念,更要成就一种能盈利的产业。以飞跃为例,国内飞跃如果能做到飞跃在欧美市场上一样,成为高端时尚的产品并盈利了,市场才能得以良性循环。如果在复兴品牌的同时,只顾投入而不顾产出,自然不是科学合理的举措。而这恰恰也是最难把握的地方。
因此可以说,上海本土鞋业的复兴之路依然是漫长的。
- 上一篇:反倾销压力重重中国鞋企寻求突破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