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媒体,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商业人才
成立不久的财新传媒近日频频开始新的探索,例如制作英文电子周刊、与电视台打造节目、出版系列书籍等。财新这种探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一种内容,多次开发”不应是中国财经媒体突破方向,而是要实现上游产品的差异化。
新媒体挑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分流了读者,尤其是抢走了广告份额。作为一种趋势,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构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但财经信息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新闻,本质上是向客户定向出售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产品而非主要是公共传播。中国没有财经信息生产供应商,只有财经公共媒体,即消费性财经媒体。这就决定了主要依靠广告的财经媒体难免受到动摇性的冲击。
以道琼斯为例,除了《华尔街日报》以及其他杂志外,主要是销售专业信息产品,比如时事通讯、数据库、指数产品等,这些都是中国所极度缺乏的。尽管还没有实力建立通讯社这样的平台,但是中国媒体仍然可以进行信息产品的多元化探索,比如主动或受托研制专业报告、开发指数产品、建立数据库或者依靠各地分部成立市场调研机构等,从而向客户,尤其是机构或企业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而不只是依靠广告。长期看,新媒体崛起导致的广告分流以及全球可能陷入长期产能过剩的状态,品牌广告的投放有逐步下滑的趋势。
与西方财经信息市场的成熟度相比,中国上游的财经信息产品还是被保护的处女地。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以及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国内市场与境外客户的财经信息需求足可以支撑信息产品的细分。尤其是中国传统的财经信息一直处于混沌不明且相互矛盾的状态,以各种数据为甚,给投资者造成干扰并面临风险。因此,开发新产品所收获的空间远远大于新媒体的威胁。
当然,将同质化内容多媒体开发,有利于品牌维护与扩大读(观)者,比如建立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综合服务平台,但是,这些传统领域本身就面临新媒体挑战,其筹建、运营成本与商业价值可能不成比例,而定向的财经信息产品则不受威胁。当然,传统财经媒体必须数字化且门槛很低,比如建立具有活力的网站,对独家内容实行收费阅读;比如推销付费的无线数字报纸等,但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成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业务。
但是,中国财经媒体是由非商业化的媒体人开辟,这一群体试图在推动中国制度完善、社会转型与完善市场经济当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强调社会影响力与商业品牌价值。这使得向专业化的财经信息生产面临技术性障碍与价值观挑战。因此,财经媒体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商业人才。
当然,信息生产也是一项高投入的活动,依靠自我积累的财经媒体资本实力不足,也妨碍了向上游产品的开拓。正是由于人才与资本的缺乏,才使得中国财经媒体转型的探索更多的关注于内容的多媒体开发,产品载体的多媒体化与产品内容的多元化有本质不同,这虽貌似是新媒体时代的工具性革命,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重复。
- 上一篇:中低产田改造技术人才面临后继无人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