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制革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利器
中国鞋网05月29日讯,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权利。知识产权制度赋予了创新者享有法律上的权利,阻止他人未经权利人许可而使用,从而成为保护创新者权益、激励创新的一项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保护创新成果的制度。
市场竞争的利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科技发展推动的结果,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谁先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先创新,谁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知识产权作为对智力创新成果的保护,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知识产权制度赋予技术创新者、品牌拥有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知识产品享有专有权。这种权利可以说是“合法垄断,赢家通吃”。其他任何人要想使用其创新成果、品牌,必须征得其同意并支付相应的费用。侵犯这种专有权的行为会得到社会各种法律措施的制裁,这就可以有效地制止未经创新者、品牌拥有者许可而违法使用创新成果、品牌的行为发生,维持创新者、品牌拥有者的利益。
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许多国际大公司纷纷加大在中国内地的专利布局。外国公司在中国通常所采用的策略是,先垄断专利技术,然后垄断标准,进而大举占领中国市场。“国际品牌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数量是以中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为标准的,中国企业在哪个市场潜力大,国际品牌就会在哪个领域寻求专利保护,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中国本土品牌崛起的速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铁军曾指出。
近年来,随着自主创新意识渐强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内商标注册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一跃而上,很快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受我国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执法环境的影响,企业更多地是将一些小发明和创造申请为实用新型专利,科技水平与竞争力与国外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这些都昭示着中国专利的“硬伤”:数量多,质量差,专利竞争力堪忧。众多产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现状,成为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严重制约。
企业打造品牌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制造业规模庞大,“中国制造”早已蜚声海外,但不容置疑的是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品牌,难与国际品牌公司抗衡。特别是大量的加工企业,利用我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为国际品牌企业贴牌生产,获取微薄的加工费,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许多贴牌加工企业生存难以为继。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强大压力。
皮革行业作为传统的制造业,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我国皮革行业的产量、产值雄踞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实的皮革生产大国,但产品的附加值低,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行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
品牌战略是以对商标、商号(字号)、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运作,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竞争策略。具体说来就是树立品牌意识,争创知名品牌,以品牌推动、促进产业的发展。
商标注册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一个好的商标设计并不等于一个好的商标。一个好的商标是在长期的使用中,经过精心的打造、培育、宣传、维护逐步形成的,这些都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法律上对于商标都是采用注册在先保护原则,同样的商标,谁先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取得商标注册,该商标权就属于谁,法律为其注册商标提供法律保护。
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商标注册保护是具有地域性的,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注册的商标,仅仅在该国或该地区作为注册商标受到法律保护,在其他没有取得商标注册的国家或地区仍然属于一个未注册商标,不能得到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有些企业习惯于先打市场,看到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后,才去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而等到自己去申请商标注册时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商标已经被他人在先申请注册了,造成极为被动的局面。商标国际注册是进入全球市场的第一步,在国际贸易中,要想以自主品牌出口,必须要有商标在该国实行注册,否则只能以贴牌加工、为他人做嫁衣的方式给人打工,赚取的只是产业链的低端值。我国皮革行业对外依赖较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如果遭遇品牌被抢注,将意味着失去这个国家(地区)的市场。而重新注册商标,重新塑造一个品牌再进入这个国家(地区),将花费巨大的代价。
- 上一篇:硅胶鞋贴、防滑垫夏季受欢迎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