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淘汰制革落后产能走科学发展大道
中国鞋网9月4日讯,长沙县的发展,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高手在玩魔方:不管组合多复杂,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想要的色块“转”到正确的位置。
这是一种境界。
近年来,尽管面临世界金融危机等诸多考验,长沙县依然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他们转动发展“魔方”的法宝只有一个: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1%的土地创造了90%的财政收入
今年6月底,长沙县政府的投资评估会如期举行。由10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评估组,对10多个想到长沙县落户的现代农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结果只有少数几个过关。
长沙县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来,长沙县收到了国内外100多个现代农庄项目申请书,最终通过严格评估的只有20多家。“没通过的都是因为项目土地利用率低。”这位负责人道出了原委。
作为省会的近郊县,长沙县清楚地认识到:土地资源是最稀缺的资源,集约用地就是最大的资源节约,也是加快发展的唯一选择。
早在几年前,长沙县就决定:政府不搞“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不计入财政收入,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财政收入贡献更多的“真金白银”。为此,县里出台规定,所有投资项目一律进园区。由长沙经开区统一调度全县7个乡镇工业园区的土地规划和用地,按照产业规划,将土地调配到最有效益的项目上去,入园项目必须是带动力强、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的项目。长沙经开区更是出台铁律:落户长沙经开区的项目,每平方公里土地的建筑面积不低于80万平方米,投资强度不低于20亿元,产出不低于40亿元。即使是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长沙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铁板一块:只对土地流转面积达一定规模、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现代农庄项目“开绿灯”。
高门槛和投资铁律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却为长沙县引来了一大批期盼的产业龙头落户。目前长沙县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20家,由上市公司投资的企业达16家。2009年,长沙经开区与南部5个工业乡镇,实现财政收入47亿元,相当于在长沙县1%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县90%的财政收入。
青山依旧 绿水长流
盛夏7月,一股市场建设热潮席卷长沙县黄兴镇。继红星、马王堆两大批发市场决定搬迁至此后,高桥大市场、全州药业等“市场大佬”都作出了在此投资兴业的计划,根据规划,3年后,这里将崛起一个面积达5000亩的超大市场群。
消息传开,黄兴镇一片欢呼,许多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政府关闭镇里的13家化工企业,一心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花卉苗木和乡村旅游业,大市场不可能选择黄兴镇。
本世纪初,黄兴镇的经济支柱——13家硫酸锰企业,创造了财富也给当地造成严重污染,村民们为抵制污染,曾掀起轩然大波。长沙县的决策者从中受到莫大的警示: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只有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老百姓才会衷心拥护。
在许多人眼里,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就像一对天敌,难以调和。高举“绿色发展”大旗的长沙县却很好地找到了两者间的平衡点。
实施“分类指导、南工北农”的战略后,长沙县对北部生态环境优良的农业乡镇考核的不是工业和财政税收,而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从源头上遏制了这些乡镇发展工业、制造新污染的冲动。养殖业是北部乡镇的传统产业,但长期过度、无序的养殖,给广大农村造成了巨大的养殖污染,从今年开始,长沙县将河流两侧50米范围内、所有城镇、人口聚集的村落划为“禁养区”,其间所有养殖场一律关闭,将河流两侧50米以外地区划为“限养区”,限制养殖规模。为了让养殖户生活不受太大影响,长沙县今年专门拨出7000多万元用于养殖户的转产培训和生产、生活补贴。
在长沙经开区和南部工业乡镇,“治污、控污、防污”与财政税收是同等分值,被列入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化工、皮革等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从产业发展计划和招商目录中“拿掉”;在对外招商时,不管项目投资金额有多大,只要触动了环保这根“高压线”,一律“一脚踩死”。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仅长沙经开区拒之门外的高污染项目就有10多个,投资额超过20亿元。以长沙经开区为龙头的“一区七园”,投入10多亿元,建设了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流管网和处理系统,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污染源监控管理中心,极大地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强度,推动了全县工业向生态型工业集群发展。
近几年来,长沙县陆续开展了投资总额超过50亿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两河流域”治理工程、覆盖所有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工程等环保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县城”等殊荣。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让长沙县既赚回了“金山银山”,又保住了绿水青山。
创造财富为民生
6月底,全省最大的县级文体中心——星沙文化中心开工建设,这个投资4亿多元的综合文体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星沙百姓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星沙文体中心是长沙县去年启动建设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这十大民生工程涵盖了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大事,也吸纳了长沙县创造的大部分财富。7月中旬,长沙县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沙县用于社会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达12亿元,占新增财力的80%,预计全年用于社会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将远远超过20亿元。
“如果财政的钱不够,我们还会考虑到市场上去融资,一定要保证各项民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长沙县委、县政府态度非常明朗。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没有百姓的安乐,没有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百强县”也好,“第一县”也罢,都没有太大意义。深谙此理的长沙县,建立刚性投入机制,将新增财力80%以上都投入到社会民生事业建设中;在事业发展上,借鉴发展工业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快社会民生事业发展速度。长沙县社会民生事业因此全面开花,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城乡特困户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全覆盖的乡镇文化中心……
长沙县一项又一项的惠民举措落实到百姓头上,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百姓的心田,构就了一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城乡和谐发展图景。
- 上一篇:海宁皮革城发挥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