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销要用数据代替感觉
【中国鞋网-营销管理】案例介绍:在一个人口达300余万的城市,一家以青年女装生产和销售为经营项目的服装企业,该企业已存活了近十年时间,老板自己觉得产品款式和质量都不错,在当地的大型百货卖场有5个专柜,街上也有3间专卖店,在外地有数十个服装店的代销点,此外就是在当地批发市场上给批发商供货。由于卖场里的专柜和专卖店的销售业绩一直不理想,而批发市场里头厂家都是免费供货按时结算,厂家要做批发市场的生意就会卷进大笔资金,因此又不能向批发市场供太多的货品,多方面原因导致该企业成立至今都没实现盈利,每年还得投入一两百万元用以维持运转,好在老板做的其他项目盈利不菲,还能养活这个服装企业。老板认为企业做不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营销总监,只要有个会开拓市场的人就能把企业做好。
根据上述情况介绍,许孙鑫认为这家服装企业在营销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品牌塑造。把服装摆进大卖场专柜应该是对品牌形象提升有所帮助了,但仅仅依赖于大卖场的品牌效应是不够的,消费者对于未经塑造品牌而鲜为人知的产品,容易产生“怎么混进大卖场”的念头,也就难以使产品成为消费者优先选择的对象,在专卖店里销售也是如此,太多的杂牌服装也是专卖专营,没有品牌知名度的产品自然属于“杂牌”行列。二是多渠道矛盾的问题。许多中小企业认为要让产品畅销就得走多渠道并举的路子,而忽略了渠道需要精工细作的常理。大卖场专柜与专卖店可以并存,但这两者与批发市场就存在价格冲突,同时也影响了企业在销售工作上的重心把握。三是品质与价格的矛盾。在大卖场里销售的服装通常要考虑卖场方面收取的高额提成,而大卖场里的消费者有对产品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都使企业的成本被迫上升,但在品牌知名度缺乏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又难以走高。四是缺乏模式样板。该企业在大卖场和专卖店的业绩都欠佳,说明其单店销售还没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没有样板就难以扩张。而该企业的营销总监是否真的不称职,在企业缺乏相应的模式前提下是难以认定员工的工作能力的。
针对该企业存在的问题,笔者给其一系列的建议,其中包括“抓好单店销售业绩,在当地以加盟方式再开出15家专卖店,以此形成区域样板市场”,而该企业老板说出的理由中就有无数个“我感觉。。。。。。”,如“我感觉专卖店数量太多了,这样对前面几个店的销售不利”。其中老板所用的“感觉”二字,也是笔者常听到营销人员说起的词汇,许多企业营销做不好往往就是不重数据凭感觉的结果。就本案例的服装企业而言,笔者追问该老板“你所在的城市有约300万人口,其中在年龄上有多少女性适合穿你的服装?按职业不同区划分有多少女性适合穿你的服装?按照消费能力划分又有多少女性适合穿你的服装?按照专卖店的辐射半径去划分,在这个城市应该布局多少家专卖店合适?你的专卖店月销售货品占存货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才能实现盈利?”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企业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相对确切的数据为依据作出部署,但该企业却没有掌握这些数据。
在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凭感觉成立的,有一个概念就付诸实施,在经营过程中凭感觉做事的现象很普遍。如另一服装企业准备在一家网站上投放全年广告,网站方提出一年十万元广告费,而服装企业“感觉”对方开价高了,只同意出五万元,双方就广告费问题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该企业相关人士问笔者这单广告业务花多少钱合适?笔者问其对该网站的IP流量是否了解?对方表示根本不懂这个问题如何了解。经笔者检测该网站后发现日IP流量只有0——100,也就是说这个网站每天只有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登录,不会超过100个IP,按照广告费的千人成本计算,与传统媒体广告费对比这个网站是没有什么投放广告的价值,作为尝试性投放的话一年数千元广告费也可以去做,最终在数据面前网站经营方不得不接受一年五千元广告费的条件。
在企业的营销工作中,“经验”和“感觉”往往成为指针,但离开了数据的“感觉”一定会使营销工作失去精准度,如果你也有常说“感觉”二字的习惯,最好把这个词给忘了。
- 上一篇:泉州鞋服等企业拟造微薄营销新阵地
- 下一篇:2万多双爱心童鞋,一路向西 温暖进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