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残疾人就业:找工作 他们如何面对?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只有拥有稳定的工作,才能享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目前残疾人就业状况如何?工作是否好找?是否存在就业歧视?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就业采取了哪些扶持措施?又该在何处继续发力?
本版从今日起推出“关注残疾人就业”系列报道。
按摩中专学校校长、盲人张成
关键是有一技之长
本报记者 苗 苗
“老师好!”北京市朝阳区苹果社区的张成盲人按摩中心,3位盲人按摩师起身向从外面进来的中等个头的男子问好。
他就是这次采访的对象,这里的老板——张成。寒暄和简单地攀谈过后,张成打开了话匣子。
在他的叙述里,他的经历很简单:1991年到1994年在盲人按摩学校上学,1994年毕业以后,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走上了自己创业的路,“第一个店开在河北邢台,大概是1994年9月,当时有3个人,是个规模不大的按摩诊所;1998年,第二个店就是一个10人规模的按摩医院了。干到现在,在全国各地有16家分店。”
“正上着课,突然就觉得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模糊了,然后就觉得窗户也模糊了,再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因为视网膜突然脱落,14岁的他一下子从光明走进了黑暗。在父母的坚持下,1991年,他被送去300多公里以外的盲人按摩学校上学。“刚开始不愿意,但事后想起来,很感谢父母的决定。”张成说,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办法就业,更谈不上自食其力。
比起开店,另一件事显然让张成更感骄傲,就是张成盲人中专学校的创办。
“我上的盲人学校学费是一年1200元。第二学期开学,发现有好几个同学不念了。一打听,都是因为学费高,付不起。当时心里就有一个念头,想以后有了能力,一定要办学校,让盲人们可以免费来上学。”
1997年,卖了家里的房子,租了场地,花了5万多块钱,张成盲人按摩中专学校就办起来了,张成也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免收学费。
如今张成盲人按摩中专学校已经办了17届,前前后后培养了1000多人,而坚持免费招生一直是张成的原则。按照他的说法,办按摩中心、按摩院收入的80%—90%都投入了办学。
当问及为什么愿意把如此多的收入投入办学,张成坦言,“以院养校,院校互补”的方式,在让学校得以运转之外,也让按摩中心提升了知名度,是一项双赢。但更重要的是,“并不是吃好的、穿好的才是幸福,能帮助和改变别人的命运,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
至今,张成还记得第一次遇到刘远峰的情景。那是1999年,在邢台的大街上,张成听见有人沿街乞讨。经过打听,得知是因为家里人带他看病,花完了所有的钱。张成问他,愿不愿意跟他去上免费的按摩学校。于是,刘远峰就成了按摩学校的学生。如今的刘远峰也在北京开起了按摩中心,他常常说,如果不是张成,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像刘远峰这样,学了技术自己开起按摩中心的人不在少数。
在张成看来,盲人就业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最主要的,还是看是不是有一技之长。“像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基本上都是100%。有不少学生,还在学校的时候就被各地按摩中心、诊所要走了。”
“盲人中,主要是干按摩的,也有开网店、搞养殖的,极少数做律师、做老师、做调音师。倒也未必是社会对盲人歧视,只是在这些行业里,盲人在和健全人竞争,确实没有优势。”张成认为,如何集社会之力,拓宽盲人就业渠道,恐怕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茶叶包装工、失聪青年周灿
最怕不认同不理解
本报记者 侯琳良
5月16日下午,记者走进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大明村大明工业园,在湖南天天清茶叶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见到了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周灿。
她今年26岁,两岁时因一次意外摔跤,听力神经遭到破坏,没有及时送去医院,由此完全丧失听力,被认定为二级残疾。
一支笔,一张纸,开始了这次特别的采访。
周灿现在这家公司从事产品包装,就是数好90包保健茶包,放到包装盒里,再盖好就行了,周围的工友也大都是和她一样的聋哑人。
对于目前的工作环境和状态,周灿比较满意。她用比正常人说话音量高一倍的声音直言:“来这里快两年了,干得比较心安,在这里不用忍受正常人异样的眼光、不公平的对待。”
谈起找工作的困难,她说最怕的就是外人对残疾人的不认同、不理解。
她在一家饭店做过半年服务生。在与客人、同事打交道的时候,由于听不见自己说话,周灿的声音往往非常大,“别人就认为我脾气大,或者是对他生气了,我自己就觉得很委屈。”
按饭店的规定,过了半年就可以涨工资了,可老板觉得她耳聋,经常误事,还是把她辞退了。
从饭店里出来,她又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可是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什么技能,耳朵又听不见,大多数企业都不想要我这样的人。”周灿说。
于是,在百般无助中周灿选择了长沙市残联办的一所电脑学校,免费学习办公软件等。“我学习比较用功,考核成绩好,还获得了几百元的奖学金呢!”说到这里,周灿一脸得意的神情。
学了两个月,学校把她推荐到一家国企性质的磁铁厂做一名普工。那时刚好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公司的订单急剧减少,于是公司让她回家轮休。
“也是因为我听不见,回家等了好几个月,都没通知我上班,一年合同期到期了才叫我回去上班,可是过不多久还是决定不要我了。”谈起这些挫折,周灿显得很淡然。
周灿一直记得一本书里的一句话:每个人生来就像是个苹果,人之所以残疾,是因为这个苹果长得太可爱了,上帝忍不住咬了一口。
目前,周灿这颗“苹果”正在渐渐“完好”。她找到了爱情,并于去年完成了婚礼。有了5个月身孕的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宝贝取名为“王乐坚”,希望孩子今后能够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当记者问起她现在最大的心愿时,周灿说想的最多的就是和老公一起挣更多的钱,休息的时候把家庭打理好,孩子生下来后,好好把他培养成才。
很多公司都实行轮休制度,同正常人不一样,残疾人就希望能多干活,“我们休息的时间越长,心里越不安,越觉得仿佛被社会‘人为’地隔离起来了。”
周灿说得浅显易懂:现在社会上能够提供残疾人岗位的公司并不多,希望国家能够多支持这些福利企业,让企业发展了,订单多了,残疾人不用经常休息了,就能挣更多的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