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勇涛:我只赚取“脖子以上”的钱
一早背着黑色皮包走进教室认真听课,放学后抽空指导同学们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主持自己的公司正常运营,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站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搞好各种营销和运营策划方案……“虽然还在学校读书,可是收入不比上班的白领少。”28岁的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在读的潘勇涛的学生生涯殷实富足、丰富多彩。
潘勇涛1998年从湖北农村考入东大,家里给凑了6000块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6000块钱对农村的家庭来说,数额太大了。从那时起我就暗中发誓,18岁独立后的自己再不向家里要一分钱。”潘勇涛回忆说。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小潘节约到了极致。他回忆说:“在浦口的大一期间,一天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5块钱外,基本没有任何开销。”5块钱的生活费小潘是这样盘算的:早上2个包子,9毛钱,带到宿舍倒杯开水“有干有稀”,中午一块6毛的特价餐,晚上2个馒头加一碗稀饭。
大一大二阶段,小潘除了用功学习争取奖学金之外,抓紧一切时间到外面干点“技术含量”低的“低级”劳动,代家教、散传单、当门童,各种活计能干的都干了。暑假期间,小潘还到北京、武汉打工,在出版社作过兼职编辑,去广告公司作过兼职策划,一个暑假下来,下一学年的学费就有了着落。
大二的时候,小潘给自己的本科段定下了三个目标:一是考上北大的研究生,二是挣到10万元钱,三是找到支持自己创业的知心爱人。
从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小潘意识到,仅凭体力劳动挣到10万元太困难了,必须挣“脖子以上”的钱。小潘开始为企业做营销和管理策划,同时他还抓紧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帮助中小企业作网站,赚“有技术含量”的钱。随着业务的扩大,围绕小潘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团队,小潘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市场”,技术工作分解给团队的其他同学做。大四毕业,潘勇涛的三个目标实现了一个:靠创业挣到了学费生活费,还资助自己的小妹3万元读大学。
2002年,潘勇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作流动助教。2004年秋,两年的流动助教结束了,潘勇涛重新做起了学生,跟着著名经济学家徐康宁教授读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本科时期的实践锻炼加上两年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以及更深入的专业训练,使小潘的底气更足,视野更阔。去年,他和几位同学在上海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潘勇涛说,大学生创业一开始从体力劳动做起是必要的,也是无法跨越的。正是有了大一大二时的锻炼和积累,我才能转入“只赚脖子以上的钱”的阶段。
潘勇涛认为自己的创业才开始起步。他又给自己研究生段的创业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建立一个成熟的公司,二是组成一个成熟的团队。据他介绍,新的公司会是一家教育咨询公司,从东大搜集专利成果,然后打包卖掉,将是公司主要的盈利模式。在他的身边,目前已聚集了一支由30多名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
- 上一篇:“另类财路”:做旧书也有好“薪”情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
- 哈贝多你有一份新年礼物待签收
- 戈美其心动只是瞬间,浪漫就在脚下!
- 戈美其让女王来定义美,让我们赋予美!
- 百亿新起点,安踏儿童开启足弓成长新时代
- 哈贝多集合!哈粉们的新年PLOG
- 戈美其英伦风小皮鞋,展现摩登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