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审视2011中国制鞋业的发展局势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至今难以恢复正常,中国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大部分处于进退两难之势。
欧美经济环境持续低迷,中东和北非地区一直动荡不断,日本核辐射阴影不去,在世界各大媒体每天看到都是的天灾、人祸,给世界人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受此影响,2011中国制产业目前的经营环境如何一直受到业界关注。
产业是否转移?在当地如何转型,行业应该怎样升级?中国鞋业是否出现“关、倒闭潮”……
产业转移
当一家企业在一个地方受到当地环境、政策、人员、客户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时,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
目前中国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移,中国的六大鞋业基地(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成都、江苏)不但目前没有消失,而且在全球的竞争力及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其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及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有多数大中型鞋企为了未来发展战略及适应客户和现时生存环境需要,在内陆省份及亚洲其它国家开设了加工厂或分厂。
考虑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多数员工干部都已成家立业,多数人为了照顾老人及小孩教育,不得不返乡。目前在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广西等地新开的,多数是考虑这种因素,例如宝成在江西、湖南、河南,华坚在赣州,兴昂在湖南,百丽在安徽,麦斯在广西等。
说到产业转移,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转移或有条件转移,企业转移或开设分厂同企业性质有极大的关系。据笔者观察统计,只是某一部分中大型企才有条件谈产业转移,直接一点来说,就是企业规模人数在3000人以上的鞋企才有条件谈转移。当然同时也受到企业本身条件的限制:如经济、管理、客户、供应商等。产业转移能力又同企业的规模实力有关系,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可以往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转移,其生存能力也没有多大问题,例如宝成在国内的广东、江西、河南、江苏、湖南等地,国外的越南、印尼、孟加拉等地的产业转移。一个国家级企业在一个国内转移,其生存能力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例如华坚在江西赣州,百丽在安徽宿州,匹克在江西,奥康在重庆壁山等。
一个中大型企业,为了未来的战略和布局,在现实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分担风险,创造后备力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将企业的部分生产环节及中低端产品转移到更合适的生存环境,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而言,是一个明智之举。
前面提过,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条件或有能力实现产业成功转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莞厚街金丰昌鞋厂就曾在江西石城买地建厂,当时工厂还有600多人,最终不但江西工厂无法生存,连母厂也被迫倒闭。近期再看东莞的安加鞋厂,几年前在四川德阳就开了三四家分厂,在东莞清溪的规模也算比较大,目前工厂也已在今年年初关闭。一个企业要实现产业转移成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客户订单、管理及技术、经济条件,原材料供应商是否支持,当地民风和文化,能否合理安排生产与农忙的时间冲突,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协调能力等,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的生存空间都会受到挑战。
建议目前还没有转移或已经准备转移的鞋企:一定要认真思考好每一个环节及所有的条件都成熟之后,再采取行动。
笔者所接触到的企业,转移成功的不到30%,其中还有一部分企业目前的生存能力还在不断受到挑战……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产业升级在中国制鞋业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我们谈产业升级已经有好多个年头了,而目前又有多少企业实现了产业升级?
据笔者了解,大多数企业对产业升级的了解都还是一知半解或模糊状态。特别是鞋厂,多数鞋厂认为企业转型升级就是注册一个品牌(商标),开几十家鞋店,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或创品牌,甚至有些当地政府也有误导企业的现象。
其实一家企业有没有必要转型升级,有没有能力转型升级?怎样转?怎样升?往哪里转?往哪里升?人才在哪里,市场在哪里?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就拿创品牌来举例,不是你在商标局注册了一个商标就叫品牌,还有一部分人连什么是品牌,什么是名牌都还搞不清楚。中国目前70%的鞋企都已经注册了一个或多个商标,也已经有一部分大、中、小鞋企走上了创品牌的道路,而已经成功的不到1%,正在成功路上的5%,还在努力的30%,要死不活的20%,已经死了的40%。
假如你一定要创品牌,并且立志不放弃,其精神相当可嘉。但这之前你一定要亲自到国内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及各主要商业街去看一看,那里的商场及路边街铺到底有多少个正在上市的男鞋、女鞋及运动鞋、童鞋品牌,它们目前的生存环境及生存空间如何?你的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及生存空间在哪里?
笔者要同你强调一点:生产制造同市场渠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有一个正在渠道路上的鞋厂朋友告诉笔者,做渠道比做制造要难上十倍或几十倍。
转型之路漫漫 产业升级
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我们再看看制鞋业的产业升级之路,中国制鞋行业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目前鞋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管理技术能力、新材料研发生产能力,制鞋设备研发制造能力,与二十世纪相比,我们至少提升了100%-200%。
先拿鞋厂举例:以前东莞100%的企业是OEM企业,目前60%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已经是ODM的企业,并且有部分企业的设计研发水平已经与意大利、西班牙同步,在内销市场上已经超越国外的研发能力,例如东莞的兴昂、麦斯、华宏、琪胜等鞋企。
还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的制鞋设备主要以台湾及国外进口为主,但是现在我们再看看国内的奇峰鞋机、厚骏鞋机、爱玛数控、晖达鞋机等,并且在东莞、温州、福建成立了地方性鞋机商会,近几年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国内市场红火以外,许多东南亚及北美国家的鞋企,都来订购中国大陆本土制鞋设备。
在产业升级的路上,中国的鞋企已经从制鞋大国跨越到制鞋强国的行列,特别是东莞,不但是未来中高档鞋的制造基地,将来还将成为世界时尚之都!
鞋企“关、倒闭潮”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退去,制鞋业在2010年刚刚有所好转,但今年年初开始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日本地震及核辐射,中东及北非地区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国外升值、国内贬值,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原材料成本翻了又翻等,中国制鞋行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在温州、福建、广东、成都等地,已有一部分企业难以为继,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倒闭或关闭,近期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生存受到威胁。
笔者分析,造成目前现状主要有四个因素:
A、全球市场份额缩小,产能过剩,造成市场恶性竞争加剧,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无法达成一致,企业缺单或停单。
假如目前全球鞋子市场总量为160亿双,需要三万家鞋厂来生产;但是现在受到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下降,现在全球鞋子市场总量下降20%,128亿双鞋子的总量依然由三万家鞋厂生产,那么必将导致鞋厂之间的竞争加剧。在竞争中淘汰一部分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B、客户拖延货款,原材料供应商逼迫,鞋企资金链断裂。
例如:东莞有一大型鞋企,客户本来应该60天内付清的货款,但从去年到今年三月,拖了180天还未能付款;原来客户是提前半年下单,受到国内不断攀升的成本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客户与鞋厂之间单价的博弈,订单变成提前三个月下单,甚至订单数量减少,造成工厂订单不足;因客户拖欠货款时间太长,工厂不能如期发放员工工资,造成部分员工诉讼至当地政府;拖欠原材料供应商货款时间太长,供应商逼迫货款太紧,银行贷款到期不能如时偿还,工厂资金链断裂,结果政府查封工厂,银行冻结账户,工厂倒闭。
C、生存空间及市场竞争加剧,部分鞋企害怕失去原有财富,从而主动退出市场竞争。
例如:珠三角有一个规模数万人的大型鞋企,这次金融危机以后,企业的生存环境及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过去轻松风光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企业开始出现亏损,集团各董事害怕企业状况继续恶化,原有赚下的财富亏损一空,遂在前两年将旗下几家分厂及原材料加工厂悉数关闭,并于近期将整个企业卖给一上市公司做物流。
D、企业生存环境越来越困难,部分鞋企负责人年龄已高,并且后继无人,从而退出市场。
台湾有一句告诫年轻人的名言:如果想累死一个人,就给他办个鞋厂;如果想害死一个人,就给他办个杂志。
受此名言的影响,台湾大多数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年轻人,在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受西方文化影响,对经营鞋厂兴趣不大,造成部分中大型台资鞋企后继无人。目前,在珠三角及东南亚国家,有部分鞋厂因后继无人已经关闭或正在进行关停工作。
目前产业往东南亚转移,只是部分台资企业为了节省人工成本或受客户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河南省就大过越南整个国家的人口,而越南目前制鞋业就在缺工,到越南、印度、特别是孟加拉、柬埔寨开鞋厂,就如当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中国东莞开工厂一样,所有的原材料、设备都依赖进口,没有管理、技术人才,语言沟通问题也让很多目前派往这些地方的“台干”和“陆干”头疼不已,交通、生活环境、文化交流等等都是问题,在东莞优越的生活环境习惯了的大陆、台湾、香港或是欧美客人,到孟加拉、柬埔寨去生活, 就是一种考验。
笔者认为:中国缺工目前还是一种假象,是80、90年后的一种社会劳动关系的有效磨合,国内还有多少边缘省区及山区等待开发。笔者深信: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还是最丰富、最有效率的。
无论目前市场环境会低迷到何种程度,业界应该相信“还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中国假如目前关闭了一万家鞋厂,在中国六大制鞋产业基地,只要市场需要,用不了半年时间,就可以快速出现两万家新鞋厂。
我们的行业不可能一直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扶持而生存,假如一个在市场上本来就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政府的扶持只会让企业晚点死而已。所以,一家有生命力和具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将更具特色,光芒四射。例如目前东莞的裕元集团、华坚集团、永茂集团,还有品牌企业如百丽、安踏、361度等,金融危机以后在行业的竞争力及知名度节节攀升。
“天行健,企业当自强不息。” 目前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又一轮行业洗牌,企业要永续经营,除了自强不息,别无选择……
- 上一篇:鞋企内训不只是简单的思维培训
- 下一篇:晋江多维赋能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