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旺季 “奢华”的求职应当摒弃
来自农村的研究生晓燕,求职半年花费近万元,至今无果,其求职成本主要用于交通、通讯费用、制作漂亮简历、职业正装、自我包装等。
眼下正是大学生求职旺季,年年看涨的求职成本令许多家长不堪重负,据问卷调查,去年北京应届大学生用于找工作的费用人均8000余元。教育专家说这是“毕业消费”,商家称为“毕业经济”。
“毕业消费”消费些啥?主要用于公关求职、形象包装、请客送礼、托关系找工作等。笔者一位亲戚的孩子今年毕业于南京某大学,据他讲,毕业求职通常要过三道“坎”,一是自我包装,男生要包装得彬彬有礼,具有绅士风度。女生要打扮的高雅靓丽,许多女大学生还花大价钱拍摄写真集作为求职“敲门砖”。这里里外外、从头到脚的一身“行头”都是靠人民币“装饰”的,若不包装,一副寒酸,即便你有能力,用人单位也很难看得上。二是请吃请喝,离校前同学相互请吃,天天杯盘狼藉,若不想掏钱请客,会被同学瞧不起,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三是送礼,就业形势严峻,找个理想工作不容易,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表示一下算是人之常情。
这三道“坎”似乎成了求职“时尚”和难以逾越的“鸿沟”,大学生几乎人人难“脱俗”。但高居不下的求职成本却给许多家庭增加了繁重经济负担,家长们无奈地说:“孩子上大学花大钱,没想到毕业找工作还要花大钱。”
求职成本迅速攀升原因何在?主要源于“僧多粥少”,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太多,而被大学生视为理想的工作岗位太少,满足不了需求。同时,社会不正之风助长着求职成本的攀升,高昂的求职成本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且易滋生求职领域的腐败。
过高的求职成本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家长们对此反映强烈,笔者以为降一降求职成本非常必要也完全可能。如何降?首先要端正就业市场风气,崇尚节俭的求职观,摒弃过度包装的奢侈风。求职就是找工作,不是相亲找对象,强调适当包装不过度。用人单位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真才实学,不能只看外表以貌取人。大学生则应该用才智和能力去应聘,因为真才实学才是你干事业出成果的资本。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节俭教育,减少或杜绝大学生离校时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求职市场行贿收贿等不正之风或腐败的监督查处。如此“三管齐下”,笔者相信就业市场的风气会净化,求职成本定能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