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作坊工价削减后系列欠薪案件剖析
【-行业新闻】2012年元旦,当大家都在互发短信祝福新年时,在南安柳城街道榕桥经营着一家制鞋作坊的洪先生却独自一人在整理着家中的20多台。他给每台机器都重新上油,然后将原本摆放在一楼大厅的机器都搬到了角落里,用塑料布盖上。
“停业了。”看到记者到来,洪先生无奈地表示。
工价被降三成
洪先生的制鞋作坊从2007年开始运营,“光景最好的时候是2009年和2010年,订单不缺,工钱也合理。”洪先生称。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洪先生不断扩大加工作坊的规模,从最初的8台机器,到现在的20多台,最近一次购买设备是在2011年初。
然而,从2011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洪先生发现市场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和自己一样的制鞋作坊似乎一夜之间多了起来,“很多是一些工厂的老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自立门户。”洪先生称。接下来,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加工作坊的数量增加,以及运动鞋库存严重,订单增长缓慢等因素,工厂将订单外包时,开始不断压低工价。
洪先生的作坊是从事鞋面加工以及鞋面和鞋底的缝合等环节,“2010年,加工一双成人运动鞋的工钱是4元左右,2011年普遍降到3元,甚至更低。”
“工价一降,首先抗议的是工人。”洪先生称,“一般来说,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加工20—30双鞋,一个月400—500双。2010年,加工一双鞋4元,工人每个月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2011年,工价每双降到3元,工人每月就只能拿到1500元左右。”
欠款越滚越多
为了让作坊继续经营下去,洪先生不得不将自己赚取的部分利润分给工人。“算下来,工人每加工一双鞋,自己的利润空间不会超过0.2元。”然而,即使这样,加工作坊还是难以为继,因为一个更大难题开始浮现。
“准确地说,应该是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从工厂领取加工费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洪先生的妻子告诉记者,自己的一部分订单是从亲戚的厂里接过来的,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被拖欠加工费。可是2011年不同,由于“上游材料商不再赊账,要求现金付款,再加上市场不是很景气,工厂压了几十万的货没有销售出去,”自己也因此被拖欠了9万元的加工费。
“工厂可以拖欠我们的加工费,我们却无法拖欠工人的工资,如果要继续经营,就要往里面垫更多的资金。”洪先生最终不得不选择关闭加工作坊。
实际上,工资、货款被拖欠已经成为影响加工作坊生存的决定因素。2009年,家住南安市仑苍镇的周先生开了一家水暖加工的小作坊,自己购买零件进行组装,然后批给各地的经销商,赚取差价。“经营两年,赚了二十多万元,却被拖欠了三十多万元的货款,到现在还在往里面填钱,拆了东墙补西墙。”周先生将希望寄托在今年的春节,“不知道货款能回收多少,现在不求赚钱,只要不亏本就好。”(-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