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政点或牵动私营企业炒鞋热
【-行业新闻】有分析说,只有疏导民资合理分流,发挥它们的灵活性与“热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才能使其不再成为局部价格“恶性膨胀”推波助澜的帮凶。
合理疏导民资
才能使民资不再“惹祸”
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这几天可以说是马不停蹄,身边围绕了各家媒体的记者不说,不少企业主、投资人也都找上了他。“现在来找我的企业是两类人。”周德文说,一类是资金周转遇到困难的,他们希望温州金改出台一些新政策,能够帮助他们更为顺利地融资;另一类则相反,手头上有大把资金却不知道投往何处的,他们希望通过交流,了解到更多新型的投资渠道。
周德文说,其实,炒房、等等,对于温州资本来说,早已是过去式。“在各地政策的干预下,这里面早已经无利可图。”而此时,无论是股市、期货都处于下行通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的几大支柱产业又都处于国企垄断地位,民资无法进入。大量的民间资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投资无门的局面。
2009年开始,大量的资本开始陆续逃回温州。有一部分回归了实业,而另一部分资金无奈之下,只好进入了风险极大的民间借贷行业。有数据显示,温州的民间借贷规模从2010年的800亿,直接飙升至2011年的1200亿,“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
“这边是大量的资金要出借,另一边是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后,企业利润缩水,偿还无力,导致了去年下半年的‘温州信贷危机’。”周德文坚信,只有合理疏导民资,给民资一条新出路,才能使民资不再“惹祸”。
金融改革试点
为民资回归实业带来机遇
温州金改获批的消息,不少民资跃跃欲试。
在温州开小五金厂起家,后来又炒过煤、炒过房的老李向记者表示,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消息出来的当天,他就和圈里的朋友研究过“十二项任务”,“做回老本行五金业我也想过,但利润空间太低,我没把握。倒是股权投资这一项我研究过,反正跟炒股有些相像,我只管投钱就好。”
目前温州正在建设的民营科技产业基地,也正在吸引民资进入。据了解,整个基地建设需要四五百亿元资金。眼下规划刚出台,就有近200家企业排队进驻,带来大量民间资本。
曾经置身于房产投资的刘女士说,他们现在从房产里抽身出来,下一步会去找可靠的平台投资实业,“不一定要自己成为实业的专家,我出钱,由可靠的团队来运作,这样会更安全。”或许,这能成为温州民资的一个新方向。
谋求全球布局,境外直投成为最大惊喜
“此次获批方案,最大的惊喜是境外直投。原以为此要求会胎死腹中,想不到最终方案有它。”3月30日,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钢发此微博,表达了他的激动。
不少业界专家表示,中国的民间资本数额巨大,如果不给予良好的出路,谁也无法保证它不会变成“祸水”。试水个人境外直投,无疑是民资的一条新出路。
不过,也有专家担心,一旦这些资金出境,经财务运作后,其真实流向很难得到有效监管。
潜伏地下,温州民资境外投资由来已久
事实上,由于温州的特殊性,虽然政策一直没有放行,但民间资本出境投资早就长期存在着,且规模不小。
“以前,由于国内的金融管制,温州民企或个人想要投资境外,需要层层审批,费时费力。因此不少民企和个人只得以各种方式曲线出境,偷偷实现资金转移。”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导胡峰表示,“堵不如疏,现实中有需要,不如开放这个渠道。”
在以往的曲线出境方式里,除了不少中间环节要耗费资金成本外,更多的是耗费了时间成本。采访中,一位从事矿产投资的陈姓温州商人告诉记者,他曾有一位合作伙伴看中了美国的一处房产项目,但是等他把国内的钱,辗转转移出去时,对方的项目早已开工,黄花菜都凉了。
尽管如此,温州全球化的经营模式使得温州民资对于投资境外,一直热情不减。数据显示,去年温州境外投资额5352.7万美元,外汇资金汇出2139.04万美元,人民币境外投资176.7万美元,对外担保450万美元。
个人境外直投的通过,最受冲击的是一些从事地下境外公司注册的中介公司。与香港一些事务所素有往来的张先生,三年来干的就是这个买卖。“也许,是到了我该转行的时候。”张先生说。
民企热盼,“绿色通道”缩短时间成本
个人境外直投可谓是一波三折。去年1月7日,温州市外经贸局将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的《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作为1号文件发布,但该《方案》由于迟迟未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而搁浅。
终于等到了获批的这一天。温州鞋革协会执行会长谢榕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毫不讳言她的喜悦与欣慰。“开放个人境外直投,对众多‘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无异于开通了一条‘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
这几天,温州不少实业的“带头大哥”,也更显忙碌。
温州眼镜商会的会长吴建敏正在日本考察。欧债危机之后,欧美市场出口量急剧下滑,寻找一条新出路成为了当务之急。
谢榕芳也在各个会议间忙碌,因为她正在筹备即将到来的欧洲之行,与眼镜商会相反的是,她要带队去欧洲制鞋高地,用新研发的高科技争夺销售的话语权。
而继康奈在非洲建立自己的制造基地之后,温州另一家知名鞋企奥康也将目光投向了非洲,打算在那里建基地发展自有品牌。原因是那里有更为便宜的土地,也有价格优惠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由非洲生产的鞋暂时还没有受到反倾销的困扰。但是,由于境外投资层层审批手续的繁复,真正实现还要稍许时日。
而在温州商会会长郑晨爱看来,“民资自由行”也是势在必行。早在2008年这波金融危机来临之时,温州服装企业就多次组团赴意大利、法国等国家考察,有意收购当地的知名时装品牌。而如今,欧美不少国家深陷债务危机,收购品牌的大好机会又将来临。他说,目前正有几家服装企业瞄准了意大利的时装一线品牌,正在洽谈之中。“要是能开放个人境外直投,时间上占得先机,一定能事半功倍。”
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遭遇先行尴尬
作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十二项任务之一,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也备受民间资本的关注。
其实,这项工作温州早已于2010年6月就开始试行,温州市股权营运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设立之初,该中心的定位就是实现民间资本与产业项目有效对接的投融资平台,未上市股份公司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股权交易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令我们不解的是,这样一个看上去能够帮助企业融资的新兴渠道,即使在2011年,温州不少企业银根紧缩、贷款频频遇阻,甚至部分中小企业在经历此轮金融风波后,面临重组兼并问题时,该平台依然没有受到企业的热捧。
开业一年多,中心挂牌企业只有2家
3月31日,记者来到温州市股权交易中心,大厅里空空荡荡,仅有5条企业股权交易信息在液晶屏上滚动,液晶屏下方,偶有前来办事的人员匆匆经过,不作任何停留。
在记者停留的一个多小时里,没有看到一个前来登记或交易的人员。一位前来办理其他业务的刘姓男子指了指产权交易的窗口告诉记者,他前后来过三四次,都没见过这个窗口有人前来办理业务。
股权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张喜民介绍,到今年3月18日为止,中心的开户数仅为92户,在中心登记托管的企业也只有8家,挂牌企业2家,其中,朗诗德已成功交易,另一家盛宇家纺已正式进入股权中心托管并进行股份交易。
截至3月18日,股权交易的总成交额是1868万元,占了浙江省交易平台总成交量的四分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成交额的“大头”仅由朗诗德一家公司创造,朗诗德成交了417万股,总成交金额高达1835万元。另外还有两家有成交,分别是杰顺建设3.7万股,以及天河股份2万股。
好企业不愿来,困难企业无人愿意接手
温州股权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鼓励更多的企业到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中心实行免费登记,免税收,交易成功只需收取千分之五的手续费。另外,为延伸服务,他们已经完成股权转让网上交易系统的建设,该系统与股票软件类似,可以在个人终端上进行实时操作,为投资者提供操作上的便利。
对于中心登记少、交易少的原因,温州一家综合性集团的总经理郑先生直言,“这主要是好的企业根本不想和别人分享它们的利润,不会把优质股权拿到这个平台上来做交易,而不好的企业或者经营遇到困难的企业,即使到这个平台上来挂牌,也不见得有人愿意去接手。”
“我相信,国家提出在温州设立金融改革试验区,明确提出非上市股权转让这一融资渠道后,企业或者资本都会有些触动,相关的扶持政策也将更加完善,来这个平台投融资的人会越来越多。”张喜民说。
前行道路漫漫,专家忧改革之路艰难
温州获批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甚至被一些媒体称之为“背水一战”,它能否在金融创新上“杀出一条血路”?不少专家表示,虽然这是一项顶层设计,固然能打破一些既有的体制性障碍,然而,由于金融对市场机制、法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也不能太乐观,前方要走的路还很长。
网格化监管凸显体制漏洞
3月30日,当记者上门拜访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钢时,他正在连发微博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发现大家的议论有些‘跑偏’了,有些观点将温州金改妖魔化了。”
他认为,尽管金融是一个产业,但必须围绕产业经济提供有效服务,否则,就是泡沫。温州当前产业经济比较低迷、不断“失血”,金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这也是金改的初衷之一。
王钢说,国家允许温州去试,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他现在比较担心的是监管问题。现有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属于网格化监管,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比如,典当业归商务局管,小额贷款公司归金融办管,担保公司归经信委管,银行则归银监局管。几大垂直监管部门,人员不可谓不多,制度不可谓不多,体系不可谓不健全。但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银行变相收费、提高实际利率、抽贷断贷行为比比皆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垂直监管部门也难逃其责。
他说,此次金改最重要的工作在于风险防范,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除了地方政府及有关垂直系统的金融维稳任务之外,个人认为最大的风险防范任务在于防止民间资本流向泡沫。要建立渠道,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产业经济投资领域;严打金融诈骗,严格监控资金流向,防止泡沫发生。
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谁来协调?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也表达了他对改革的担忧。他说,温州进行金融试点,让小微企业看到了希望。但也有4个不足,除了没有涉及利率市场化、没有存款保险机制保障外,还有两个限制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成为村镇银行的隐形障碍。
他表示,十二项任务中,鼓励民间资金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但银行法里没允许,无法可依。他的微博中也曾公开表达过这一观点,他说,现有的商业银行法中是不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
“温州就像一个癌症病人,等待医生的手术方案。”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可以预见的是,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摩擦,十二项任务中,与现有金融体制的冲突,由谁来协调,这是一个问题。
再比如鼓励小微企业发行债券,谁来审批?由谁作主体?谁来为其担保?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小微企业发债的高风险,根据现行的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愿意来承担审批这项职责。现在看来,短期内很难实现,还需要慢慢摸索。
周德文分析说,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监管体系、法律体系发生重大改变,全国也从未有过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尝试,温州在未来的三到五个月内将会经历巨大的阵痛,而他最大的担心则是,希望中小企业不要倒在改革成功之前。
人才缺口过大,创新严重滞后
在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院长郑勇军看来,温州的很多传统产业应该在这波转型升级中被淘汰,而不是靠资金周转而苟活。他不无遗憾地说,温州当初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现在面临的是整个区域竞争力下降,产业基础差的难题,新兴产业也一时发展不起来,“这是系统性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资金问题,这个问题不是靠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能够解决的。
郑勇军认为,不管怎么说,在温州设立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是缓解民间信贷危机的一剂“猛药”。他说,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民间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量高,而金融创新严重滞后。金融服务需求大,供给小。学术上有个词,能够用来形容浙江金融业的现状,就是“金融压抑”。
这就需要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力。这件事情由谁去做才能达到效果?他说,必须由民间来办金融机构。作为政府,只能设规则,让民间金融机构和银行公平竞争,甚至要给予民间金融机构更优惠的政策。
培育新型的金融组织,是当务之急,这需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是,他也希望这样新型金融组织的产生要避免体现旧的烙印,避免换汤不换药,走回老路子。
同时,温州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在温州金改试验区提出之时浮出水面。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一力表示,这项试点的启动,需要无数的金融领域高端人才,而温州这方面的人才还远远不够。如何借助“外脑”,引进人才到温州,也有待温商们进一步探索。(-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