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家谈中国运动品牌转型的出路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永进:中国运动服装最主要的问题是产品同质化现象太严重,不论是面料、款式还是品质等都太一样了,圆领衫都是圆领衫,纯棉都是纯棉。不过,中国运动服装品牌业绩下降是正常的,任何行业都有高速发展期和调整期,不能说经历调整就代表它整体不行了。中国运动服装品牌大概从2002-2003年出现,伴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风,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当时,国际品牌主要在一二线城市销售,三四线城市是空白,市场非常巨大,安踏、361°、特步、匹克等一大批国产品牌迅速起来了。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扩张到了一个饱和状态,必然有一个调整期。
匹克(中国)品牌管理中心公共关系部副总监刘翔: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经过10年高速增长,有多达数百家品牌蜂拥而入,市场容量爆增,竞争加剧,市场调整是必然的。一些实力小、品牌资源少、定位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的小品牌或竞争力差的品牌将逐渐退出市场。另外,消费者对品牌及产品的选择面增多,消费习惯越来越个性化,这需要企业在战略、产品和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灵活应变。一些市场反应慢的企业将面临被边缘化或被淘汰的局面。
澳大利亚籍国际商务咨询师尼尔·牛顿:消费者买不买你的产品,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的产品质量好,而消费者不买,那么问题就出在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上。认知决定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花很多钱来买一双耐克运动鞋,消费者认为它们是最好的鞋。这种认知建立在你有一个好品牌的基础上,并通过强势的市场营销来建立这样的认知。
中国品牌战略学会会长杨清山:运动服装肯定要紧跟运动走,中国的品牌缺乏长远发展战略,都是捕捉式的短期策略。这次伦敦奥运会,很多中国运动服装品牌都没有什么举措,好像置身事外。这就偏离了品牌传播主线,核心价值得不到体现。如果面料达不到很好的运动需求,款式无法满足消费者,使用价值和消费心理都得不到满足的话,市场表现可想而知。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马修·纳格勒:品牌的成功将最终取决于其产品特征,或消费者所认知的特征。中国品牌应该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对中国消费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日本品牌优衣库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它不是通过定位于价值优势,而是创立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中国品牌能以更低的价格供应与竞争对手等质的产品,但这种策略可能已经过时。中国本土运动品牌需要做产品的提升,也要有能培育这种独一形象的营销策略。
英国利兹都会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学者波特曼:对于那些亟待自救的民族品牌来说,既不可能再自降身价,也不可能拿出更多市场推广资金,倒是可以效仿中国白色家电产业早前的策略,让更多低收入者熟悉和喜欢上自己的品牌,抢占这一市场份额。想要振兴民族运动品牌,不一定非紧盯大型国际赛事竞标,一定要和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紧密合作。比如,中国人爱打太极拳,是否有中国的运动品牌考虑过这方面的服装鞋类市场?很多中国人都喜欢钓鱼、自驾游,这些休闲市场都有开发的价值,而且也是中国企业有优势的地方。(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