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电商乐淘迁至珠海 转型品牌商
【中国鞋网-鞋业趋势】乐淘并不是不知道做鞋类自有品牌的难处,转型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垂直代销亏本的生意已经无法再走下去,破釜沉舟做品牌是一个出路。
乐淘北京总部团队目前正在逐渐转移至珠海,随着大部分北京团队员工迁至珠海,北京团队正面临急剧收缩,仅剩下几十人。更早之前,乐淘从渠道制转到买手制,内部结构大调整,已让一批无法适应调整的员工离开。
对此,乐淘副总裁陈虎表示,由于员工各自情况不同,乐淘迁至珠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部分人员流失,搬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员工不愿意离开北京,选择了离职。公司也会针对员工的个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不过,陈虎指出,“北京总部搬迁的说法并不属实。”他指出,乐淘CEO毕胜和一些高管的主要办公地仍在北京,北京也留下相关人员负责与其它电商平台的对接,保证乐淘全网业务的正常运营。
收缩成本
对于为何要选择将团队从北京迁至珠海,“乐淘的设计和生产中心都在珠海,将北京团队迁至珠海是为了离生产源头更近,同时降低人员分散产生的成本。”陈虎介绍到。此外,他表示,南方更低廉的劳动力市场也是乐淘搬迁所考量的因素之一。
在最辉煌的高峰时期,乐淘曾在北京王府井商业圈的繁华地带,租下了澳门中心两层办公楼,人数超过400人。高峰时期人数超过400人。那是和竞争对手好乐买打的火热的年代。
一年后,物是人非,400人时期的“辉煌”不在。当前乐淘成本主要来自采购货品、入驻天猫等平台的运营费用及人力成本,在电商寒冬之际,陈虎指出,乐淘在进行着严格的成本控制。“电商行业的大格局面已经定下来,很多还在坚持但并未形成规模的企业还在寻找出路,降低成本是必经的一条路。”陈虎表示。资本的撤离和价格战导致企业毛利率越来越低。
毕胜算过一笔账:当前垂直购销类B2C电商公司成本=物流10%+仓储10%+反向物流3%+客服1%+技术4%+管理人员10%+市场推广10%+代收手续费2%+包装1%,成本约为50%左右,而价格战下毛利平均10%,净利为-40%。
在价格战和广告战的攻势下,不仅鞋类B2C市场被提前透支,平台后端基础实力和用户体验也面临着全新考验。垂直B2C网站、团购等网站都面临资金问题,均靠裁员收缩站点节省成本。
广告投放停止、裁员频频,体现了目前团购网资金链紧张的窘境。大多数团购网站都希望以此来度过“亏钱赚吆喝”的时代。
互联网品牌凡客却在经历了多年“烧钱”之后,2012年,陈年动用裁员、削减物流成本、减少产品库存、调整新品节奏等手段,以期让凡客进入更为理性的发展轨道。
而近期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在给公司高管的邮件中表示要求京东明年开始赢利止亏,甚至表示“宁愿羞愧也不愿意愚蠢”。
鞋类电商的发展必须回归理性,真正回到平台、供应链、产品、服务等上面的较量,想要成为鞋类电商的领域的领头羊,就必须告别粗放式的价格大战,寻找更高效率、更稳健的商业模式。
如何提高毛利率便成了各大鞋类B2C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以好乐买、优购网、拍鞋网为第一阶梯的鞋类电商企业即将开始新一轮的渠道规模以及供应链两方面的较量。但由于资本环境并不乐观,所以电商困境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培育自有品牌
团队的南迁,对于去年推出自有品牌的乐淘来说,是也为了更接近鞋类生产制造中心。转做自有品牌的乐淘正陷入转型阵痛期,做自有品牌后,不得不再度做调整,撤掉了一部分做代销的人员。
作为转型的标志,今年上半年,乐淘推出Chance Chance(恰恰)、Lavis Lavie(乐薇)、Imosii(茉希)、MANWILL(迈威),C+(斯伽)五个自有品牌,乐淘正在经历其成立以来最痛苦的一段艰难时世。
“垂直电商转型很难,不转型也很难,现在垂直电商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很高,这种趋势在2011年已经很清楚,2013年也将延续这一趋势。”陈虎说,乐淘在经历转型之变,目前推出的5个品牌中有几个运营得不错,当然做品牌需要时间去积累。
针对乐淘网转型品牌商,业内人士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虽然通过自有品牌可以提升毛利率,但新产品的研发和品牌的塑造,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另外,平台还要承担运营风险,这些对电商的资金链和零售能力将是更大的考验。还有人认为,自有品牌这种创新的电商模式,乐淘作为鞋类电商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望借此实现盈利,但新品牌的建立需要长期的沉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乐淘一定要做好长期规划,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只为了眼前的高利润就匆忙入局。
乐淘并不是不知道做鞋类自有品牌的难处,转型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垂直代销亏本的生意已经无法再走下去,破釜沉舟做品牌是一个出路。
与服装类自有品牌电商有凡客、初刻、NOP、七格格、韩都衣舍等众多参与者不同,鞋类自有品牌排名靠前的例子屈指可数,如mr.ing(羊皮堂)、simul。鞋类是一个品牌相对集中的行业。女装品牌初刻创始人许晓辉认为,鞋类传统品牌更加强势,鞋的质量比服装难以控制:“但若能做好,机会也挺大。”
电商行业的大格局面已经定下来,很多还在坚持但并未形成规模的企业还在寻找出路,降低成本是必经的一条路。(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