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急速发展藏隐忧 快递繁忙背后难繁荣
【中国鞋网-鞋业趋势】刚刚过去的这个“双十一”,中国电商的销售业绩,再次让全世界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虽然该“人造”网购狂欢节彰显出中国网民强大的消费力,甚至让外媒直呼“望尘莫及”,但喧嚣过后,是否能持续辉煌,却遭遇诸多质疑。
在这场网购盛宴中,记者今天发现加入“吐槽”大军的消费者日益增加。“昨天凌晨5点,我就开始上网抢购。然而,我发现,很多事先看好的商品,因商家推出的打折件数太少,根本抢不到,还有不少商品的价格跟一个月前相差无几。”长春市民赵先生今天对记者说。网友“小丸子”也满腹抱怨:“有很多特别热销又实惠的商品,在几分钟、几秒钟之内就卖光了,真正想买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能买到。” 网友“夏末”的遭遇,同样引起诸多共鸣:“本想买一双鞋,498元,打折下来200多元,觉得挺划算,结果心血来潮看了下成交记录,发现人家原来就卖278元!”
“假打折、玩猫腻”、“服务差”、“退货无门”、“快递变慢递”……与“双十一”销售额的增长如影随形,消费者的诟病也连年上升,“双十一”狂欢促销的美誉度正日趋下降。有媒体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认为光棍节促销“水分太多”,31.96%的人“看透了这只是商业戏码。”网购爱好者李小姐对记者说:“很多商品都是先抬价再打折,便宜不了多少,商家就是借光棍节玩噱头,感觉很上当,今后不想凑这个热闹了。”
“面对网购大军的吐槽,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提高消费满意度,应该是电商在狂欢之后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否则,风风光光走过5个年头之后,‘双十一’或将不再是中国近六亿网民最期待的年度盛事。”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系教授李北伟说。
李北伟认为,“双十一”只是商家在淡季借节造市的产物,并未激发出新增消费。网民购物流量数据显示,光棍节前,网购人数连续两个月下降了30%以上,其中不少人只为延迟到“双十一”促销这天释放消费需求,如果电商“双十一”促销信誉继续下滑,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消费热情回落,回归日常理性购物,不再为当天稍纵即逝的优惠而疯狂抢货。
“我国电子零售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国民消费需求真正的大规模增长之上。拉动国内消费需求,需要一个系统工程,比如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有效控制CPI等,而这些显然不是电子商务平台自身可以解决的。”东北证券一位分析师对记者说。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于宛尼)“双十一”电子商务销售全天产生的订单快递物流量约1.8亿件,全天各快递企业共处理6000多万件快件。今天,记者从国家邮政局获悉,这一数字是去年“双十一”快递业务量最高峰值3700万件的1.7倍。该日产生的订单将持续一周左右时间完成。为此,主要快递企业平均每家投资10亿元进行软硬件改造。
据国家邮政局监测,“双十一”产生的快递订单中,淘宝系电商占据了80%份额。11日晚,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对全国快递界致谢:“我最感动的是‘双十一’快递员把爸爸妈妈都拉出来送快递。预测10年后,整个中国快递人员将会有1000万人,帮助这些快递物流公司做成功,我们才会成功。”
电商盛宴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但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完成“峰值”业务量,今年13家主要快递企业为此投入了130亿元资金“提前”进行业务升级。中国快递协会会长李慧德称:“短期看,这些投资在第一年很难收回,但中国物流业正处飞速发展阶段,根据以往经验,第三年这些新增产能即可消化。”
采访发现,一些快递企业提前发展,寄希望于“一战成名”,跻身快递业“第一梯队”。2012年重组的天天快递每日接单能力135万件。其常务副总裁陈向阳称:“分拣信息系统升级后,公司高峰期日处理量可达300万单。我们不会拒绝取件,如果这场大战全胜,公司就上新台阶了。”据称,天天快递甚至计划为“双十一”承担1500万元~2000万元的损失来“赔本赚吆喝”。 韵达为今年的“双十一”组建了一个专项小组,用来即时监测、跟踪全网快件流向、流量,提醒货量集中区域的客户控制发件量。“所有工作的重点都是提升客户体验,无论是卖家还是消费者,他们的认可才是韵达的最终目标。”
此外,一些大的快递企业,也针对每月发件量2000单以上的客户,推出首重价格优惠业务。按经济学供求理论分析上述企业行为,“快递行业产能不足”的说法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市场需求旺盛的“双十一”各家快递公司纷纷降价,令人疑惑。
“现在快递那么激烈地打价格战,正说明了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陈向阳直言。每年“双十一”期间,快递公司都会临时征用大量人员、车辆、仓库来应对10天左右的高峰,但狂潮过去这些资源又面临被闲置的可能。“让一个行业在10天内把产能扩张3倍或者更多,产生的成本是否太高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