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服品牌转型易犯的“十大”错误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当下中国本土鞋服转型以为产品是唯一转型的必要条件,唯产品论,认为只要产品做好、做到极致就能使企业脱困,使企业实现成功转型,故围绕产品的各种作为也是情理之中。
1、设计主要靠模仿、抄袭:
外国月亮并不是越来亮,不是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都是所向披靡的,原来都在中国工厂ODB转向国外市场聘请外国设计师,最终产品依然同质化;
2、忽略品质:
重视产品设计,忽视产品品质,和民众对品质需求背离。对品质把控受生产厂家和工期制约;
3、唯成本论:
一切以成本导向,面料、缝制工艺等对成本苛求甚多,不看市场和竞品需求,而只求自身加价倍率;
4、重买手轻研发设计:
重视买手团队的建立,一切唯当下市场论,否定设计乃至全部撤销,这样买手组织的一盘货是没有系列、结构、配搭,仅仅都是一个个单品而已,无法传递品牌调性,一盘散沙的同质化货品比的只是价格。
5、服务小众市场即代理商、加盟商,忽视大众市场(目标消费者):
品牌定位决定产品运作模式,做为品牌商不能随意取消订货会模式,而做为零售商更不能以订货会为主导,这两种不同定位所导致的经营结果是大相径庭,品牌商服务对象是客户,零售商直接服务消费者。
6、忽视区域市场的差异性:
一块市场论,把中国内地等同港澳台单一市场,产品没有差异性,事实证明失败的;当下二块市场论,以为避开一二线市场余下市场也可以单一市场对付,其实埋下隐患;当下市场多级差异性需错位。
7、远离目标消费者“闭门造车”:
唯最贵、进口、科技、功能面料至上,以为如此开发的产品就是最棒,最有个性,产品最终是否被市场所需要反而是次要的,这样的产品成本导致商品零售价格高居不下,抑或面料过度开发导致偏离品牌。
8、定位模糊、紊乱:
定价系统紊乱,简单以为产品适合,价格平价就大卖,这类思维就是闭门造车。其实任何品牌调性已在市场形成,如要转型不是简单的调低或调高价格,而是需要拉开价格带,根据消费者适应性定价格带。
9、供应链管理低级:
鱼目混珠的供应商体系如果没有系统的梳理和规划,仅仅因为加工费报价高低做出的选择,往往会出现产品初样和上市商品有本质上的差别,出厂前的品质管控体系不可或缺的,生产过程就理应参与进去。
10、忽视快速反应、自主生产比例低:
基本款是业绩最大驱动,能带来规模毛利最大化,这也是平价大众品牌最佳的商品组合,无论ODB选择大多基本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避免基本款同质化,符合品牌调性的主要款式自己生产也是不错的。(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