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鞋类产品质量问题需“三管齐下”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新年伊始,各省市工商部门纷纷发布2014年四季度鞋类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引起市场关注。
2014年12月18日,吉林省工商局公布鞋质量抽检结果:PUMA、道途森、Resoon、普乐途、、Telent、等鞋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2014年12月30日,贵州省工商局公布皮鞋质量抽检结果:达芙妮PU革胶粘时装女鞋等皮鞋不合格;同日,北京工商局也发布了34个不合格鞋类商品名单,BOBDOG 巴布豆、Hello Kitty、kappa等品牌赫然在目;2014年12月31日厦门市工商局官网发布鞋类抽检结果:New Balance、JIM RICKEY、PONY、Bata、BeLLE、無印良品、PUMA、SKAP、adidas、巴布豆、100KM&PF、HARSON等鞋类产品质量不合格。
以上质检结果显示,这些不合格商品名单上包含了一串串市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无论曾经还是现在,这些品牌都是消费者所信赖的,甚至是很多消费者心中高质量的保证。既然拥有了消费者的信赖,那么这些知名品牌为什么还要辜负消费者的期望,步入“残次品”的阵营呢?
其实,知名鞋服品牌的质量问题早就不是个案,笔者观察到广受消费者追捧的ZARA 、H&M这两大快时尚鞋服品牌,就曾深陷“质量门”,有消费者调侃二者是“逢检必中”。除了ZARA 、H&M、CAMEL骆驼、李宁、MANGO等国内外鞋服品牌均是黑榜上的常客,多次受到工商总局的通报,但是质量却仍未改进,这又是为什么呢?
近年来,随着鞋服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鞋品牌开始从创新方面入手,将新科技融入鞋服产品,并注重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尤其是“快时尚”概念兴起后,许多鞋企为了避免同质化,在设计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产品质量问题。据专家介绍,皮鞋、休闲鞋、运动鞋等,每一个不同种类的鞋都有其自身的标准要求。鞋企在产品设计研发,或者借鉴其他品牌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各种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不能一味地求怪、求异。
另外,鞋品牌的盲目扩张导致成本上升。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市场,一些鞋品牌的专卖店遍地开花。为了扩大影响效应,鞋企业的宣传成本和广告投入不断加大。而这些都被计入成本之内,又因为原材料等的不断上涨,企业为降低成本,只能在用料和加工中投机取巧。
其次,从市场角度来说,消费者的宽容度成了大品牌忽视质量问题的推手。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于大品牌的容忍度是相当令人震惊的。有记者在采访中问到消费者对于知名品牌的质量问题时,常常听到这样的回答:“这么大名气的牌子会有质量问题吗?”“那么多明星都穿名牌,能有什么问题?”消费者暧昧不清的态度,也促使知名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产品质量。
另外,作为质量监督的关键部门——工商局和质监局是否很好地履行了职能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每季度的质量抽查报告人们都能看到,对于一些不合格的鞋产品也提出通报公示,并提醒消费者注意,但是对于不合格鞋类产品的生产商和企业,却很少拿出具体的惩罚措施。
从上面三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出,鞋产品的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消费者的态度和监督部门的容忍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提升鞋类产品质量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业要真的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肩负起消费者给予的信誉和口碑,严格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严把质量关,用合格的鞋产品回报消费者;第二,消费者在购买鞋产品时,不能一味地只认品牌,把品牌作为挑选的依据,应该从质量出发,挑选适合自己的优质鞋产品。对于一些有质量问题的品牌,应该予以抵制,不能“宽容大度”;第三,执法部门也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不要让质量抽检结果仅仅停留在书面报告和新闻里,而应采取措施加大惩罚力度,勒令不合格产品退出市场,对不予改过的企业实施罚款、停产等处分,督促企业改进质量问题,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
质量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老总郑秀康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只有质量的崛起,才有企业的崛起。希望这些大品牌亦能明白此中道理,及时改进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呈现更多更优质的鞋产品,让消费者购买更放心,让企业走的更远。(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