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定位未来
【-要闻分析】中国经济正在步入高劳动力成本、低增长率、竞争加剧和人口构成改变的“新常态”。有人把这视为挑战,也有人视此为机遇。
通过将中国主导的创新和高效的价值链相结合,成功的企业可利用这种新的环境,把握中国带来的机遇,建立全球领导地位。
回顾2010年,当时中国的超高速增长全球领先:人们预期的GDP增长率至少在10%以上。不过,彼时中国给人的印象还是一个“世界工厂”,依靠的是低劳动力成本和快速增长的消费者群体,而不是创新。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速开始放缓,2015年GDP增速跌破7%,在压力之下,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经济的“新常态”,如资本收益递减、廉价劳动力资源萎缩和生产率下降(参见图1)。
另一方面,新常态还包括更加残酷的竞争,本土品牌赢得市场份额,中国开始“走出去”。
尚不为人关注的一点是,中国正在日益走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这一点从小米、腾讯、阿里巴巴、大疆创新和百度等先进的技术公司,到分布于中国各地的1500多个科技孵化园,再到正在快速增长的制造机器人供应可见一斑。
竞争格局已经悄然改变,企业要想准确定位未来,需要专注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焦点1:成为一个“无情的竞争者”。
在新常态下实现增长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在保持运营效率和掌握本地消费者情况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无情竞争对手”的意识。对比西方标准,中国还保持着低成本的业务模式,但正在快速实现现代化;例如,中国已经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零售电子商务市场。“无情的”意味着要培育一条轻资产的供应链,这种供应链一方面要专注于本地消费者的细微差别和需要,同时还能够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和城镇化的进程而演变。现有的公司必须树立竞争意识,挑战自己的现有模式 ——否则未来将岌岌可危。
焦点2:抓住中国的创新浪潮。
支撑中国的创新引擎不仅仅是技术。在政府的促增长计划中,一个关键的政策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尔尼的“全球创新研究”和“中国最佳创新企业评选”两个项目都清楚地展示了中国在过去五年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参见图2):
中国的知识和技术成果数量已经跨入全球前三。
在人力资本及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上,中国已经超越了40多个国家。
中国的创意成果数量居全球第25位,商业成熟度位居全球第17位。
企业可以依托政府大力推进的创新产业,把握本次创新浪潮。这些创新产业包括:汽车和机器人、交通、新材料和生物科技。另一个关键点是,企业要培育既能支持消费者又能改造公司的创新网络,以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焦点3:把握中国的独特性,掌握本地化的专业知识。
在未来几年,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特征将使其成为一个创新“培育器”:生活日渐富裕,到2020年中产阶级人口将达到50%;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子商务市场;始终高度相连的消费者群体;以及密集的城市人口。这些特征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诸多先进商业机遇进行检验的快速学习环境,包括自动驾驶汽车、能源解决方案和城市配送物流等(参见图3)。
焦点4:准备迎接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
中国一直都在关注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学习最佳的做法并和领导者合作。今天,中国本土企业几乎在所有的产业部门都推出了更受本地消费者青睐且价位合理的产品,对那些行业领先企业构成了挑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已经调整了“走出去”战略的重点——不仅要使价值链中的制造业走出去,还要成为多个产业部门的国际领袖(参见图4)。
近年来,万达进入了体育和娱乐行业,乐视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影响消费者的连接者角色,而海尔收购了通用的电器业务并与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后,正引领中国跨入全球舞台的下一个高度。跨国公司面临的挑战可能已经不是它们在中国的发展,而是如何保护它们在本土市场的份额不被中国这些新兴的全球领袖侵蚀。(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