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在服务行业找到新事业
【-行业新闻】福建省晋江市“后生产线时代”的新生态:原工厂雇员纷纷离开运动鞋制造厂,在高速发展的服务行业或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找到新工作。
由制造业和投资带动的中国经济模式正在经历转型,而这一过程并不一定是一场零和博弈。虽然在重工业集中的一些区域,国有企业和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解雇了数百万工人,该人群所需的社会保障金对中央政府形成巨大挑战;但也有一些如同晋江这样的城市正在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获益。受访的多数就业人员就从发展中得到了新契机、成功实现了事业转型。
2011年,晋江制造行业处于巅峰,当时,全市7300家制造工厂雇用了55万名工人。然而,面对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来自境外新兴市场的竞争,晋江运动品牌厂家的经营陷入了困境。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间,福建省城市工厂雇员数量总体下降22%,但服务行业同期上升26%。
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在离开工厂后半年内就找到了新工作。其中,大多数人表示新工作收入高于制薪资水平,32.3%的人群月收入超过6000元人民币。在受访者当中,半数进入了服务行业,有部分人选择自主创业。还有不少工人再就业进入房地产市场。就在制造业为服务业“让路”的同时,晋江的消费水平也在增加。2017年,晋江市护照持有人新增30万。据当地公安部门称,这在中国县级市是最大规模的增幅。
受访者中,61.3%的人决定留在晋江发展。虽然制鞋行业遭遇挫折,但当地制造业中仍有不少厂家经营得风生水起:比如,晋江还产出全球1/4的雨伞。尽管63.9%的受访者表示欠缺必要的技能水平,但61.3%的人有意愿在未来一年接受再就业培训;而47.7%的人在过去的一年已经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接受了美容类培训,张俊丽现在做美甲的收入比当工人时增加了50%,工作压力也小得多。她表示:“过去,我不敢想象自己50岁时还在当制鞋工的样子……而现在,我可以预见自己经营美容沙龙的场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