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街头精神,就是穿一样的衣服鞋子在Supreme门口排队
在 Supreme 每周发售日的后几天搜搜 Instagram 上的 hashtag ,就很容易明白了,一大群穿得相差无几的人集中出现在社交网络上,大概率地 tag 着同一些热门标签,现在,人们也为这类人定义出一些独特的称谓,像 Hypebeast 、FUCCBOI 等等。
那些每周都热衷在Supreme门口排队的年轻人,他们喜欢用街头精神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实际上他们又穿的一模一样,其实并没有什么文化内核将这群人号召在一起。今天杜少要给老爷们看一些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有趣的亚文化内核。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 「看图识人」的摄影计划,鹿特丹摄影师 Ari Versluis 和造型师 Ellie Uyttenbroek 的一个摄影项目 — Exactitudes® ,每次用 「12 个打扮相似的人+相同 Pose+白背景+群体信息」来定义拥有相同特性的族群,简而言之,就是用镜头记录社会人群的千姿百态。
两位艺术家的家乡鹿特丹是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受到社会各群体惊人相似的着装法则启发,尤其是上面提到的 Gabbers(这也成了 Exactitudes® 的第一个系列),从 1994 年 10 月二人一拍即合开始,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走遍全球,记录了超过 150 类族群。 篇幅有限(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展开,摘选一些有趣的,看看 Ari Versluis 和 Ellie Uyttenbroek 的定义跟你印象里的是否相同。
这只是其中一种现象而已,每当一些限量版的球鞋发售之际,搞到手的 Sneaker 更有他们统一的庆祝方式 — Sneaker Call ,就像上面这样,我相信你没少见这样的动作。 实际上,现在的群体只是从本来的现实世界「转移」到了社交网络,最终互联网会通过信息实时传达的形式,轻易且快速地构建出一个个这样的虚拟群体现象。对他们来讲,身处在这样的群体里面,多半都只是为了社交网络带来的乐趣或者一份认同感,与上世纪亚文化的本质区别是:这些人群并不需要依靠那些凝聚群体的文化内核、意见思潮来作为彼此建立关系的桥梁,因为在「号召」这件事上,一个「标签」就足够实现了,好像已经不需要太多内核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