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委书记刘小涛:鞋服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要坚定发展信心!
近日,温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带队调研鞋服两大产业发展,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他强调,鞋服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要坚定发展信心,既立足当前助企纾困,政企携手克难攻坚,又着眼长远振兴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发展,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举措,合力推动温州鞋服产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参加鞋服座谈会的企业家有:
浙江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
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应琴、
浙江飘蕾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瑞东、
温州大象城国际商贸中心董事长陈龙秋、
浙江迪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惠婷、
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
康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郑莱莉、
巨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建中、
德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荣岳、
中胤时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秀华
座谈会前,刘小涛一行专程走访了森马集团、巨一集团,实地察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育、智能制造、品牌营销等情况,充分肯定企业聚力创新发展、走在行业前沿的做法。
与企业家交流时,刘小涛指出,持续做大做强鞋服产业集群,关键要加速提升层次能级。他勉励企业强化龙头引领,对标行业头部企业,牵头搭建研发平台、产业联盟等,努力当好链主型企业,赋能产业链发展。同时要树立“供给创造需求”的理念,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需求新热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小涛在森马集团实地察看企业创新发展和生产经营情况。
随后,刘小涛邀请鞋服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座谈交流。与会企业家结合发展实际,围绕产业集聚度提升、要素资源保障、产业链生态优化、专业人才引育、区域品牌提升等建言献策。
邱光和:行业出路还是要瞄准“特色产业”、“区域品牌”
“温州服装产业集群还没有打响区域品牌。未来产业的竞争,一定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客观说,温州没有像“北上广深杭”那样独特的政治优势和虹吸效应,因此我认为出路还是要瞄准“特色产业”、“区域品牌”。比如去年非常火的“曹县”,就是在全国打响了“汉服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承包了全国70%的演出服和三分之一的汉服,不仅有效吸引人才,还激发了城市活力!”
建议
一、更加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不仅要做好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更要积极向国家、向省里争取政策,从产业转型、人才培引、金融资本、基础建设、科教创新、数字改造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温州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和争夺力,有效提高温州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二、要支持本土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做精。
对于长期坚持在温州的总部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也要给予一定政策倾斜,确保他们留在温州。
三、建议在温州挑选1-2个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品类,集中力量把他们打造成在全国、乃至在全球都有知名度的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效应,虹吸更多高端人才和社会资源。
四、要写好“温商回归”这篇文章。
全球温商是温州最得天独厚的资源,建议打造好时尚温商品牌,聘请专门的咨询专家,真正制定一套能够平衡多方利益的方案来引进温商,营造“把总部设在家乡、投资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良好社会氛围。
沈应琴:集聚产业优势,助推区域品牌发展
建议
一、聚焦核心品类,做好产业集聚
温州西服是中国服装“匠心智造”的代名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是其他服装发达区域不可比拟目前无法超越的品类。近年来,温州女西服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并赢得良好口碑,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将西服作为优势品类,把温州定位为“中国西服之都”,形成集聚态势。同时借势中国服装协会等国家级行业组织,引进“中国绅装节”,并申请将温州作为永久会址,每年举办,持续推进。由此为区域品牌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二、集聚产业优势,助推区域品牌发展。
以西服品类为核心的时尚定制已成为温州的优势,通过时尚定制为抓手推进温州服装区域品牌建设,以点带面赋能其它品类发展,因为时尚定制是品牌化、数字化、个性化的融合体现,还能延伸到职业装、校服、劳保服领域,从而实现时尚全品类产品的覆盖。建议通过全国巡展、国家级论坛、专业发布会等形式进一步深化打造专属IP,并在全国宣传推广,全面推进和扩大温州时尚定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赋能温州服装区域品牌的建设。
三、联动时尚温州人资源,强化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
区域品牌的高质量推进需要抓手、更需要集聚、还需要借势。有一股势是我们温州独有的,那就是强大的在外时尚温州人。之前我们因为没有区域品牌的赋能,没有契机将这股强大资源链接起来,通过区域品牌的建设嫁接,联动内外温商协同发展,就能创造出更多合作机会,孵化孕育更多的企业品牌,进而推动消费品牌的成长、实现全行业内外联动发展。
陈龙秋:打造时尚产业集聚平台,赋能鞋服行业高质量发展
“服装是温州的一张金名片,80年代的妙果寺服装市场,90年代的黄龙服装面辅料商贸城,那时候诞生了温州第一批全国知名的服装品牌,“穿在温州,时尚温州”的口号享誉全国,引发了全国学温州的热潮。”
建议
一、重视服装产业转型发展。
服装产业虽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却是温州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是根基所在,服装产业是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很大,依然大有可为。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做好新一轮转型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科学布局,重构产业链供应链,举全社会之力打响区域产业品牌。 二、重视专业市场规划建设。
温州服装因市场起家、因市场而兴,专业市场在助推服装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富民增收中有着重要作用。温州的服装、鞋革等产业,现有街区市场不集聚,不能适应产业迭代创新发展,温州还没有清晰的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建议尽快深入研究专业市场规划和建设,在加强管理整治同时,出台相应培育扶持政策,形成与服装产业相配套的市场商贸展示平台。 三、重视展览展会节庆活动。
建议加大引进“国字号”服装展会在温举办,支持商会和服装市场商贸平台,开展“温州男装中国行”“男装节”西服节“99定制周”等品牌展示、展览展会活动,增强温州服装区域品牌的全国、全球知名度、影响力。
振兴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当下,加强瓯海高铁新城核心区时尚中心,充分利用高速、高铁、机场等交通枢纽,物流园、工业园齐聚等配套优势,打造服装产业集聚时尚综合体,构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同时发展夜间经济,推进服装、眼镜、贸易港协同推广,抢抓机遇,联动上下游发展,凝聚产业力量,提升温州服装产业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分量。
黄瑞东: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回归
建议
一、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回归。
就服装产业人才需求而言,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对结构性人才紧缺可以采取两种不同方式解决。针对高端人才,加大提供相关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上,营造好城市时尚氛围生活圈子,帮助企业吸引留住人才。针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如颁发一些证书给予认可,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如建设更多的安心公寓,加大对外来就业子女尤其是蓝领人才子女积分入学政策支持,留下一个孩子,多三个或四个新温州人,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二、抓住“从事‘5+5’产业的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0%”的契机,立足温州本地高校、职院、技校等,加大试点示范园区培育。
三、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
疫情期间,整个供应链体系几乎陷入瘫痪,面料延期、外协工厂停工等造成产能不足、货品延期。外部优质面辅料商无法进入,温州本土面辅料市场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亟待配套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形成集聚效应,赋能行业发展。打通产业链,为面辅料等服装原材料市场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氛围,促进供需关系。
陈惠婷:助力企业招工,降低劳动力成本
建议
一、将服装配套的产业链集中到一起做大做强,方便企业研发设计。
温州服装业对外应该形成像广州、杭州等这样集中且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基地,并且要有成熟的产业链支撑,这样才能吸引国内外人才和客户来到温州,希望政府加大力度积极筑巢引凤、招才引智,我们才会干得踏实,做得有力。
二、政府要想办法集聚服装专业技术人才,引领大学生和专科生从事一线技术工作,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刘小涛叮嘱有关部门要认真梳理研究,把大家提出的金点子一件一件落到实处
刘小涛指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紧扣“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主题主线和“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城市定位,明确了“四大振兴”战略路径,并把产业振兴作为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路径。鞋服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顺应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将撬动广阔市场和消费潜力。
我们要坚定信心,把握行业规律,找准特色优势,在做强、做精、做到极致中实现产业发展新飞跃。当前尤其要强化助企纾困,抓好畅链保供,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全面落实“温30条”等惠企措施,“一链一策一方案”精准解决困难问题,政企携手克难攻坚、化危为机。 刘小涛强调:
推进鞋服产业振兴,要着眼长远,强化专班服务、政企联动,一步一个脚印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具体要加强规划引领,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布局优化等问题,建立健全产业图谱和发展规划,立说立行抓落实,擦亮“穿在温州”金名片。
要创好区域品牌,找准突破口和爆发点,聚力做好特色发展、产业扶持、平台推广等文章,充分彰显温州鞋服品牌的高质量、时尚度、影响力。
要做好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政企携手打造研发、设计、供应、交易、展览等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要强化创新发展,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速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延伸“微笑曲线”。
要加强内外联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内外温州人、新老温州人融合互动,集众智聚合力,拥抱鞋服产业振兴发展美好未来。
- 哈贝多你有一份新年礼物待签收
- 戈美其心动只是瞬间,浪漫就在脚下!
- 戈美其让女王来定义美,让我们赋予美!
- 百亿新起点,安踏儿童开启足弓成长新时代
- 哈贝多集合!哈粉们的新年PLOG
- 戈美其英伦风小皮鞋,展现摩登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