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鹿城洞桥、瓯海瞿溪、平阳水头为何形成制革基地?民国温州已有较完整鞋革产业链

鹿城洞桥、瓯海瞿溪、平阳水头为何形成制革基地?民国温州已有较完整鞋革产业链

2022-08-03 09:09:09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20多年前,温州捧起了“中国鞋都”的桂冠。

冠冕的光环背后,除了几代人的努力,还有“百工之乡”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宋·穿靴的舞俑

古代温州人会做鞋,最迟在宋代已有专业制鞋匠,明代温州制造的鞋靴更被列为贡品。

△清·清康熙帝靴

古代温州很早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鞋革产业链,清末民初已有制皮、制楦产业,光绪年间温州生产的皮革家具从瓯海关出口到国外。清中期,温州现有三大制革基地中的瓯海瞿溪、平阳水头制革产业已经见诸文献记载。

在“中国鞋都”复评中,考评组认为温州鞋都的优势在于“产业聚集”效应。温州制鞋产业链较为完善,拥有全国最大的牛皮、猪皮和鞋材料交易市场,形成了由皮鞋、皮革、皮件三个主体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组成的鞋革工业体系。

·制皮

温州最迟在宋时已制皮。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温州制造的皮革质量已闻名全国,并列为贡赋上奉朝廷供内宫御用。明代温州地方志书中,都记载了温州上贡各类皮革的情况。如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当地“岁办软皮五百张,杂色毛皮一百七十张。”明嘉靖《温州府志》(1537)中,可见温州已能生产多种多样的皮革,如麂皮、杂色毛皮和九节狸皮、野猪皮、香狸皮、山羊皮以及软皮、硝白软皮等。

晚清民国时期,制皮业成为温州的重要产业和重要出口产品。

清光绪年间,温州生产的牛皮在浙江省内首屈一指,光绪十九年(1893)《浙志便览》记载温州“锡器、牛皮,为浙之冠”。

除了内销外,温产牛皮还大量出口到国外。光绪七年(1881),温州开始从瓯海关出口土牛皮,转经上海运往外洋。此后,土牛皮出口每年递增,商人获利丰厚,一直都是瓯海关重要出口项目之一。

△清末温州地方官员和外国领事在瓯海关合影

1931年,据《永嘉县经征务业商号税款征信录》载,硝皮业近三十家。因牛皮业的发展,永嘉县(大致上为今鹿城、瓯海、龙湾的大部分及江北的永嘉县,本文中永嘉县均同此概念)于该年二月成立牛皮业分会。

1936年,据永嘉县政府统计资料,永嘉县制革厂计有26家,资本共46100元。产品有红皮、绿皮、箱皮、白皮、纹皮、衣皮等。其中晋新、普达、精华三厂使用引擎马达,代替人工磨皮。这些制革厂主要集中于大南门外西城下、小南门外西城下及南门城外一带。各厂制成之革,以红皮最多,箱皮、纹皮次之,绿皮与白皮略少。

抗战时期,因军用皮革(如牛皮制作的枪套、刺刀鞘及驳壳枪带、马鞍等)需求增加,温州制革业进一步兴起。1940年4月,浙江地方银行温州分行在温投资开办浙江制革厂,厂址设在温州西四十多公里的温溪镇(后迁城区三角门外水心)。这是一家官僚资本企业,资金雄厚,最盛时员工达100多人,有打光机、轧纹机、磨里机、喷光机等一系列设备,产品有牛皮、猪皮、麂皮、羊皮等皮革,年产牛皮2万张,麂皮1万张。因当时牛皮来源缺乏,该厂曾试制皮猪皮制革成功,成为我国制革史上一项创举。此外,该厂还成功研制麂皮、羊皮制革,全县一些制革厂纷纷仿效。后因战事闭歇。


△民国卅一年浙江地方银行温州分行信笺

1943年,《永嘉要览》之工业条载:“(永嘉县)制革工业,大小计四十一家,资本总额在一百十八万以上,年产总额值约四百万。”温州皮革制造业进入鼎盛时期,温产皮革畅销上海、厦门、湖南、四川等大半个中国。

民国后期,因生意清淡,温州许多作坊、工厂纷纷停产关门。

瓯海瞿溪、平阳水头、鹿城洞桥是温州现有三大制革基地,早在清中期,这些地方的制革业已经初现繁荣。

平阳水头:

清嘉庆元年(1796),平阳水头就有王聚源皮坊,采用熏法或明矾鞣皮。民国初,水头王怀成发明皮刀,能将一张皮剖三层,制革工艺大大前进了一步。上海等外地制革厂曾派人专程前来学习剖皮。1920年,平阳县雁山乡(当时隶属水头区,今属南雁镇)陈顺升皮坊开始生产纹皮,并试用桐树皮代替栲胶皮染料成功,参加省皮革评比,获浙江省政府工业厅甲级奖。1940年,水头施长发皮坊购置了德国制造的简易压光机、小型轧皮机和12匹马力柴油机,在该县首家使用机器制革。

瓯海瞿溪:

清朝中期,永嘉县上河乡(今瓯海区三溪流域一带)瞿溪农民,在农闲季节用土法鞣制牛皮卖往外地。

鹿城洞桥:

温州城区也是制革业的重要集聚地。

民国初期,温州城区已形成许多制革作坊。多是利用农民鞣制的皮革,经加工、染色、抛光后出售,集中于西郊一带。

随着生牛皮的需求增长,城区出现专业制革厂。较早的一家制革厂为伊光如在温州南门城下创办的正华制革厂。此后南门城下开出多家制革厂,如1924年开办的普华制革厂,该厂开始采用引擎马达代替人力磨皮,产品有红皮、绿皮、箱皮、底皮等。又如1929年张咏秋创办的精华制革厂,有职工40多人,因采用日本先进技术,产品拷皮革色似油桂,光滑坚韧、弹性良好,名闻全国。

民国后期,温州城区的制革厂坊为便于用水,多迁至小南门西城下、任宅前一带。上世纪80年代,因环境污染,城区的个体制革迁至洞桥。

·皮鞋

温州在宋时已有专业匠人从事皮鞋制作,明时已制皮靴。

光绪三年(1877),温州制作的钉鞋在当时是价廉物美的手工制品。钉鞋以厚皮或数层防水厚布做底,面料为薄皮或厚布、防水布不等,再加铁圆钉制成,皮布底连钉高约二、三厘米。样式有普通鞋式及短统、高统靴式数种,质地有高档、低档之分。


△清·长筒革钉靴

清末至民国时,北大街一带(今解放街)鞋业就以制作和销售皮底布面晴雨鞋和钉鞋出名。这里的钉鞋店中,较早较大的是万岁里的吕万顺和原开在打锣桥、后迁至康乐坊嘉福寺巷口的戴永和两家。19世纪20年代,钉鞋因橡胶鞋和高档皮靴鞋的兴起而遭淘汰。

清末至民国,皮鞋业渐兴,逐渐在城区府前街形成皮鞋专业一条街。最早开设的为叶三进皮鞋店,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此后,府前街相继开出了大陆、美禄、萃康、美最时等二十余家皮鞋店。这些皮鞋店均为作坊和店结合,即前店后坊,产销一体。店主有的既是老板,又是皮鞋师傅。除自家参与制作经销外,大都雇佣数人为帮工或带学徒。皮鞋店一般规模较小,制鞋工艺为手工操作,产量不高,均以用料考究,款式新颖,制作精良而享誉四方。

发展到民国中期,温州城区的鞋店中,以萃康、叶三进、美禄、同昌、凌永昌、华康名气最大。其中叶萃康皮鞋店因质量最好、号称不二价,被称为“金字招牌落地店”,最为出名。


△民国·三节头皮鞋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厦门等地招用一批温州鞋工约40多人去精工制作皮鞋。回温后,鞋工们带回外地制鞋的先进工艺,成为温州制鞋技术骨干,为温州鞋业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1931年,永嘉县有鞋业七十家、皮鞋店约百余家,以制造男女皮鞋为主,有时兼制皮包等。这些店主要开在府前街、打锣桥、北大街等街市。

1935年,永嘉县年产皮鞋12.4万双。次年12月,永嘉县制鞋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68户。抗战初期,温州为东南重要吐纳口岸,内地客商云集,皮鞋业兴盛。战后,温州皮鞋又大量运往台湾。

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皮鞋销路日蹙,行业转向衰落。至1949年,城区皮鞋年产量仅4000多双。

·鞋楦

鞋楦,就是制鞋用的木质模型。“楦头,削木如履,置履中,使履成如式,平直不皱”。

鞋革业的进步,推动了鞋楦业的发展。早在19世纪初,温州就有制楦专业者苏元宗,在他的影响下,温州鞋楦从“木钉鞋”开始到“蒲鞋楦”生产,后由布鞋二段“直脚楦”“弯脚楦”转化到“布鞋三段楦”,再从“布鞋三段楦”进化到“皮鞋楦”与高帮靴鞋楦等。

·皮家具、皮件

除了制鞋产业链外,相关产业如皮家具、皮箱等也早在清代开始发展。

光绪三年(1877),温州已制作皮椅、皮凳、皮家具等皮制品。光绪十五年(1889),温州生产的皮革家具不仅深受温州富户名门欢迎,且从瓯海关出口。这些皮制家具出口包括箍有皮面座垫的木凳,仿西式椅子上的皮质靠背、扶手、座垫等。

光绪至宣统年间,温州制作的藤椅配上猪皮坐椅已享誉全国。

民国时期,皮箱曾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一些地方的传统婚俗中就有“开皮箱”仪式。如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嫁妆里就有朱红色的漆皮箱。

清末,温州还已制作皮箧、皮箱。当时温州有吴裕丰、高振丰等皮革制品作坊。皮箱采用本地硝皮革,按洋货式样仿制,以木箱外包以皮革。至民国初,已形成以城区打锣桥、北大街为主的皮箱、皮件店集中地。皮箱等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和浙江省内,但也有部分物美价廉的皮箱、皮箧经华侨携带出国,在南洋一带渐享盛名。


△清描金彩绘“万福来”博古纹漆皮箱

1922年,因皮制箱筐业日益发达,温州还从外地进口生、熟牛皮,其中以美国的熟牛皮为主。外洋牛皮从香港转至温州。

1930年,温州城内有振华、合顺昌、高振丰、池进顺、华南、邓永华、高振顺、瓯南、张新华、吴裕丰等十余家皮箱厂,年产各种皮箱四万只,并成立了皮箱业公会。温州制造的皮箱外表美观,虽然相对洋货“质地实欠精良”,但因价廉物美远近闻名,产品远销厦门、南洋各地。


△民国·朱合盛皮箱

1934年,据《永嘉县建设行政概况》载,永嘉县当时从事制造皮箱皮件店达34家,工人共155人,资本总计2.43万元,全年制造大小皮箱约4万只,价值20万元;皮质椅凳、皮包约6万件,价值28万元。当时制造皮箱皮件店主要集中在南北大街(今解放街),其余分布在康乐坊、府前街、四营堂巷等。皮件店以制造皮箱、皮包、皮箧、手提包等为主,少数制造皮衣、皮鞍及军用品等。

上世纪二十年代,平阳华侨池溥楹在新加坡首创皮箱皮鞋公司,成为各国温州华侨中兴办鞋业的带头人,后被当选为当地温州会馆会长。

抗战期间,军需品多以牛皮制作,如枪套、刺刀鞘及驳壳枪、马鞍等,温州皮制品行业生意兴隆。抗战胜利后,温州皮件销路下降。当时去台湾经营皮件者多达90人,后陆续散居西欧、港澳一带开设皮件厂、皮件店。

参考材料:

《温州鞋革史略》林伟昭

《温州鞋的发展轨迹》袁成章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