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桥:始于足下
四川在线记者 吴忧 摄影/视频 韦维
48岁的余华才为5年前的决定感到庆幸。下班回家,老父亲备好了饭菜,妻女迎出门来,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家人在一起,这是最开心事情。”他说。
10年前,安岳人邹代强返乡投资,在石桥街道(安岳经开区)创办了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5年前,在外务工20多年的余华才也决定返乡,在渝成制鞋产业园的一家制鞋企业找到一份熟悉的工作。如今,渝成制鞋产业园内已有108户产业链企业入驻,13000余名产业工人在此上班。
渝成制鞋产业园
近日,记者深入当地调研感受这些年的变化:始于足下,安岳石桥持续壮大制鞋产业,为全县打下工业化转型的基石;始于足下,安岳人用勤劳的双手,经营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工业怎么搞、应该搞哪样?安岳人经历了一番思索。
“安岳的区位刚好处于成渝连线中点,这是优势也是弊端。”付国强说,优势在于可以借势成渝,在产业配套中找到一席之地;弊端则是成渝两地虹吸效应极强,一旦产业门类选择不准,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
在外的安岳人也在思考。生于1983年的邹代强,14岁便同老辈子离开安岳,当了几年学徒,又打了几年工,19岁开始自主创业,拥有了规模不小的制鞋厂。2013年,邹代强返乡投资,将酝酿多时的想法付诸实践。
“除了农业大县,安岳还有一个标签——人口大县。”邹代强提出,当时安岳户籍人口超过160万人,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但常年在外务工的有50多万人,其中在外从事鞋服产业的就有近10万人,发展制鞋产业具有天然优势。
这样的想法,与当地不谋而合。“应该是高度契合。”付国强说,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鞋产业并不是人见人爱的高端产业,但其解决就业、带动消费、搞活经济的作用尤其突出,“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这次返乡,邹代强的目标不是一两座厂房,而是一个产业园区。2013年6月,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当年9月,渝成制鞋产业园破土动工。
渝成制鞋产业园内的制鞋企业车间
“路虽远,行则将至。”
10年过去,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巍然耸立。午休时分的到访,并未让公司总经理邹文华恼火。“你们不来,我也休息不成。”邹文华对记者说,目前园区已有108户产业链企业入驻,而已经完成注册、等待投产以及排队入驻的企业更多,“排着队挤着来,每天都在打电话。”
邹文华告诉记者,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成渝两地以及沿海地区的制鞋产业都在往内地转移,渝成制鞋产业园也踩中了这样的节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不过,从零起步、从小到大,并非一日之功。
渝成制鞋产业园开办之时,前来考察的制鞋企业很多,但大家顾虑重重。“转移是大势所趋,但转移的选择面很广,并不是非安岳不可。”邹文华说,作为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邹代强首先将自己的鞋企迁了回来,并用自己的实践作证,这里值得信任,“从启动搬迁到恢复生产,中间只停了3天。”
高质量的配套服务,是其中的关键。邹文华介绍,园区建设了大量的标准厂房,可以让制鞋企业“拎包”入驻,大大缩短了搬迁过渡期;在人力资源方面,公司也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深入安岳各个乡镇及周边县区组织招工,确保供应充足。
2018年,鸿星尔克(资阳)实业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渝成制鞋产业园,成为园区内用工量最大的企业之一。“最高峰时在职员工达到1800人,目前保持在1400人左右。”鸿星尔克(资阳)实业有限公司总监许耀林告诉记者,从人力资源成本上来说,这里与沿海地区已经相差不大,但招工的压力大大降低了,“一方面是招得到人,另一方面是留得住人——在沿海地区,春节以后返岗率有70%就不错了,我们这里能达到95%。”
邹文华介绍,从规划建设伊始,渝成制鞋产业园便融入“产城一体”的理念,园区内外不仅有厂房,还有学校、医院、商场、住宅等,令进城务工的产业工人扎下根来,实现稳定就业。“路虽远,行则将至。”邹文华说,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努力,正是产业持续壮大的动力。
“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
如今的安岳石桥醒得很早:早上7点,路口摆满早餐摊贩,年轻人停下电瓶车,买上一笼包子或者一杯豆浆,又匆匆出发,循着不同企业的招牌钻进厂房;早上8点,工业大道小学门前熙熙攘攘,老人们把孙儿孙女送进学校,又转身同相熟的老人打听当天更便宜的菜市场……
“13000余名工人,背后是上万个家庭。”付国强说,比起早些年春节后便安安静静的光景,如今安岳石桥的烟火气更旺,在最新的城市空间规划当中,石桥已被确立为安岳县城新区,依靠制鞋产业解决就业、带动消费、搞活经济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在整个安岳经开区的就业当中,制鞋产业就占到了60%以上。”
邹文华告诉记者,渝成制鞋产业园还在继续拓展。“目前一期已经完成,二期正在推进,三期即将启动。”邹文华说,待全部园区全部建成,将引进超过300余家规模化制鞋企业及700余家鞋材配套企业,年产1.5亿双,产值300亿元,解决10万人就业。
“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付国强说,在持续做大规模的基础上,还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虽然制鞋产业不算高端产业,但我们正在努力迈向产业高端。”
付国强表示,目前安踏、鸿星尔克等龙头企业已经入驻,接下来要突出“强龙头、补链条、创品牌、重配套”发展路径,坚持扩面延链,瞄准锁定国内高端运动品牌和研发、设计、销售等空白链点招大引强,加快实现全链集聚发展。
渝成制鞋产业园内的制鞋企业车间,余华才在工作中
5年前,余华才为了照顾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选择返乡就业。在鸿星尔克(资阳)实业有限公司,余华才一干就是5年,鞋面缝合手艺日益精湛,收入也节节攀升。“加上社保,扣除在外头的吃住成本,现在已经赶上了在外头的收入。”余华才说,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在即,一家人齐努力,一定能把日子过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