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交通镇,今朝“新鞋乡”
极目新闻记者 王佳文
通讯员 侯康 王杰 周小兰
“辛苦大家,我们加一会儿班,赶紧把这车货上完,不能耽误司机们的时间。”9月16日,湖北省建始县红岩寺镇聚兴鞋业的发货仓库里,两辆17.5米的大卡车在等待装货,鞋厂负责人陈锐正组织工人抢抓时间装货上车。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种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红岩寺镇的制鞋厂逐步发展壮大,为这个昔日的交通重镇注入发展新动力。
鞋厂工人正在抓紧生产
高擎龙头活龙身
金秋九月,红岩寺镇依旧热浪袭人,与之相呼应的则是镇上热火朝天的制鞋产业。这个昔日318国道上的交通重镇,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的开通运营,少了往日的“车水马龙”,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如何破局?红岩寺镇党委、政府决定依势而为,从“跑”到“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产业发展,让经济发展步调更加稳健。
2010年,在福建莆田打拼多年的制鞋人苏建敏决定返乡创业,与红岩寺镇党委、政府击掌相约,在秋桂村创立双达鞋业(福恩鞋业前身),成为红岩寺镇的第一家制鞋企业。通过13年辛勤耕耘,福恩鞋业从最初的小作坊做代加工,发展成为如今拥抱互联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智慧营销引领者。
建厂以来,福恩鞋业一直稳步发展,公司下设10个分厂,建成年加工300多万双订单的生产线厂房。2023年(福建莆田+建始红岩分公司)订单较2022年大幅增加,截至8月,已完成各类订单300多万双,产值6095万元。
“我正在做的是翻前鞋带,为了美观,需要将缝合线翻至鞋带内面,一分钟大概能翻三到四个,一天下来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在生产车间里,桃园社区6组的工人刘自润正在进行手工作业,据她介绍,福恩鞋业成立以来她便在这里上班,是里面的老员工。
福恩鞋业通过“公司+分厂”模式,带动红岩、高坪、三里等乡镇1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在全州率先创办企业职工子女托管班,聘请退休老师专职负责职工子女放学(假期)托管服务,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新增2条“陪读妈妈”生产线,缓解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稳岗留人。
聚力产业集群化
位于红岩寺镇北面的恩施聚兴鞋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几十名工人正行云流水般地操作着机器,这样繁忙的生产景象,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产量要跟上,质量也要得到保障。每天,聚兴鞋业的负责人陈锐长时间蹲在车间各条生产线,督查质量。他时不时地拿起鞋面认真检查,并向工人讲解踩线技巧。
“这里的营商环境好,厂房上给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靠近村庄,招工上也有优势。”谈及为何将分厂落户红岩寺镇,陈锐被红岩寺镇党委、政府“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
从2009年在恩施市崔坝镇创办制鞋企业,陈锐已经在制鞋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2019年需要扩大经营规模,陈锐多次外出考察寻求新的分厂,最终将新厂定址红岩寺镇桃园社区,投资280多万元,建立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恩施聚兴鞋业有限公司。
聚兴鞋业主要生产棉鞋,涉及2个款型60多种花型,销往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目前年产量30多万双,产值可达700多万元,为周边60多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平均工资可达4000多元每月。
“工作轻松,工资有保障,不用像做农业一样风吹日晒。”桃园社区10组的张久东家离厂区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如今已经是一名熟练的制鞋工人。
“从小打小闹到渐有起色,制鞋产业的发展给红岩寺镇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更好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聚兴鞋业。”红岩寺镇政府组织委员郭尧介绍道。
繁花似锦满园春
从头雁先飞带动群雁齐飞,福恩、聚兴两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引领红岩寺制鞋业向产业化发展,形成制鞋的集群效应,双华、速八等多家小型制鞋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红岩寺制鞋业“满园春色”。
双华鞋业位于红岩寺集镇,鞋厂的老板叫万良华,其丈夫名叫黄建华,万良华夫妻二人在浙江鞋厂务工多年,学会了制鞋的全部工艺,为了家乡的发展,夫妻俩回到红岩寺镇金子墩村创业,创办了鞋厂,取名“双华鞋业”,主要定制各种手工棉鞋和布鞋。
由于夫妻二人制作的鞋子舒适又便宜,质量也不错,因此,他们的鞋厂办得风生水起,在当地小有名气,其棉鞋还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年产值达十万余双,2018年,为扩大规模,夫妻二人将鞋厂迁到红岩寺集镇,吸纳周围留守妇女、困难群众等70多人做工,还有周边几十名村民在自己家代为加工,这样做既带了孩子、照顾了老人,又增加了收入。
从大雁南飞到燕子归巢,因为众多鞋厂提供的就业岗位,红岩寺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了返乡就业。据统计,目前全镇拥有大大小小的鞋厂共5家,直接或间接从事制鞋的人员约有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