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鞋,一座城|百镇千村 服装未来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司高妍 文图】早晨7点到8点,睢县的鞋都路无比热闹,来制鞋厂的工人大多会在经过这条路后,分散到不同制鞋厂。
在制鞋厂房内,工人们专注于裁剪、缝纫、涂胶……熟练地操作着制鞋步骤。几天后,经他们手制作的运动鞋,可能就会穿在消费者脚上。
也许你脚上的某一双运动鞋就是河南商丘睢县所产。这里集聚了安踏、李宁、鸿星尔克等多家知名品牌,拥有制鞋及鞋材配套工贸企业596家,产能达3.5亿双,年产值超150亿元,安置就业可达20万人。
睢县“中国鞋都”的名号正在叫响全国,且制鞋产业进一步向乡村下沉,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盘活人力:制鞋产业链延伸带动乡村劳动力就业
冬日的清晨,月亮还未完全落去,一丝薄雾笼罩着村中每一栋房屋,若隐若现,40岁的吴桂丽已早早起床。
她做好饭,安顿好孩子,7点多骑着电动车出门,8点准时来到离家仅几分钟的徐阳沟禧玛诺(连云港)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以下简称禧玛诺)。
到达公司后,她换上蓝色的工作服,坐在自己的工作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吴桂丽是商丘市睢县白庙乡徐阳沟村扶贫车间的一位女工,自禧玛诺开工就在这里工作,至今已有5年,目前主要负责制鞋流水线上的鞋面粘贴环节。
“此前主要是照顾家里,偶尔哪里有个零活就去做做,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现在不用这样了,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老人、小孩都不耽误照顾。”吴桂丽笑着说。
吴桂丽表示,现在基本每天工作7到8小时,若家里有事,可以请假,时间较为灵活,月收入大约在3000到4000元。
“没啥大事的情况下,每个月的收入用于贴补日常家用是够用的。”吴桂英说。
其他多名女工也表示,自从禧玛诺建好开工,他们再也不用跑太远工作了,最重要的是不仅可以挣钱,还能把家里老人、孩子都照顾到。
“目前在禧玛诺工作的50多人主要为女工,其中女性居多。”白庙乡人民政府人大主席郭松梅称。
据郭松梅介绍,徐阳沟村帮扶车间建于2017年11月,面积624.96平方米,投入财政资金45万元。2019年乡政府将睢县的制鞋产业链延伸至村中,借助招商引资政策引进了禧玛诺。
“禧玛诺主要生产中高档赛车鞋、钓鱼鞋等特种鞋,产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禧玛诺经理江淮说。
目前,禧玛诺在徐阳沟扶贫车间里建设压合生产线3条、激光线1条,主要生产鞋面,可日产鞋帮部件1500双和鞋帮成品500双。与此同时,禧玛诺在县里也建设了厂房,主要用于生产成品鞋,2022年,禧玛诺实现产值1100万元。
当初禧玛诺为何选择落地睢县?
禧玛诺经理江淮表示,一是睢县制鞋产业链较为完善,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有助于禧玛诺市场的发展;二是在招商政策的支持下,政府给予资金、租金、场地等方面的优惠,为企业尽力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引凤还巢:制鞋产业为乡村振兴“引流”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但产业兴旺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睢县城南15公里处的河堤乡焦庄村内,隐藏着一家返乡创业的企业——河南居乐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居乐鞋业)。它的创立正是受到睢县“中国鞋都”的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县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
“我是土生土长的焦庄人,年少时辍学去北京工作、创业,至今已有30年,主要从事市政服务。2017年左右,经睢县河堤乡党委政府多次协商决定回乡创业,目前做市政工程与制鞋两大业务。”居乐鞋业创始人焦向东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
不曾接触制鞋产业的焦向东为何回乡创业时选择了跨界?
焦向东表示,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此前他一位亲戚在睢县鞋厂工作,富有管理经验,能够给跨界制鞋的他一些建议。二是借助睢县“中国鞋都”的效应。睢县在制鞋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方便他后期学习、调研,以尽快打开市场。
虽然有管理人才与较好的产业基础为焦向东跨界制鞋做铺垫,但创业之路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2019年跨界做鞋时,焦向东选择做自主品牌,想借助睢县已有的产业基础,打造属于睢县的鞋品牌,可惜后来碰上疫情,生产的自主品牌运动鞋库存严重积压,赔了几百万。
后来在经过一番思考后,焦向东决定转做外贸鞋子的代加工。为了更快地开拓市场,他从台湾找了经理人帮助引进外贸订单,而居乐鞋业则负责代加工。
“目前居乐鞋业年产能200万双,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居乐鞋业总经理焦东英说。
据焦东英介绍,目前居乐鞋业有两条生产线,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工人有100人左右,月薪大约在4000元。
“居乐鞋业在河堤乡起了一个示范作用,有助于带动其他有才人士返乡创业。此后,河堤乡将继续依托睢县制鞋和电子两大主导产业优势,敏锐捕捉并巧妙运用产业转移的市场风向,充分发挥乡贤、在外成功人士作用,实施乡企、村企合作战略,在项目资金、纳税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河堤乡相关负责人说。
振兴乡村:睢县一双鞋带动一座城
实际上,制鞋产业在徐阳沟、焦庄村的落地或与睢县鞋产业的崛起分不开。
“全国十双运动鞋,三双睢县造。”
10年前,睢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10年后,睢县已蝶变成仅次于福建晋江的“中国鞋都”。
来到睢县“中国鞋都”博物馆广场上,巨型的标志建筑引人眼前一亮。
一只超大号的金色运动鞋踩着蓝色的云彩,好似时刻准备奔跑,鞋面一侧印着“在路上”三个字,让人感受到当下的睢县正向着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前行。
进入博物馆内,记者看到的不仅是鞋的发展历史,更是睢县制鞋产业的成长记。
时间线拉回到2011年,为了突破农区资源发展工业的禁锢,睢县县委、县政府四处调研,研究全国经济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规律,最终瞄准了被称为“候鸟经济”的制鞋产业。
2011年6月,时任睢县常务副县长的曹广阔带队到晋江考察,学习“晋江经验”,并引进了台资企业广东广硕集团与福建安踏集团共同投资建设首家制鞋企业——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鸿鞋业)。
不到5个月,嘉鸿鞋业制作的第一双鞋问世,制鞋产业的种子开始在睢县萌芽生长。
2012年睢县县委、县政府又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成基地、十年创鞋都”的发展规划。为完成这一目标,睢县同年成立了70多个招商分队,到10多个省区市学习考察,外出招商超300人次,举行招商推介超30场。
瞄准“一双鞋”的睢县也在不断努力中先后迎来发展机遇。
2014年,浙江温岭关停4559家鞋企,睢县迅速派出50个招商组,4天时间,20余家企业确定向睢县转移;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成立,被称为“北方鞋都”的安新县三台镇需进行产业转移,睢县又密集开启招商活动,成功将雄安新区120多家制鞋关联企业转移至当地。
随后,足力健、中国乔丹、鸿星尔克、李宁、安踏、特步、361°、匹克、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等1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落地睢县或在睢县生产。
“如今,睢县制鞋及鞋材配套工贸企业596家,产能达3.5亿双,年产值超150亿元,配套能力达90%以上,从业人员8万余人,成为除福建晋江以外,全国最大的休闲运动鞋生产基地。”鞋都博物馆负责人说。
睢县实现了制鞋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散到聚的华丽蝶变。
“鞋兴产业之城,鞋驱运动之城,鞋美生态之城,鞋惠幸福之城。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睢县针对制鞋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大力实施了‘三大工程’,‘凤还巢’‘巧媳妇’和‘安居乐业’工程等,助力乡村发展。”睢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双鞋、一条路;一群人、一起拼;一座城、一定赢”,在坚定信念下,睢县正走出适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