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老板:不要让内耗成为悲剧
中国鞋网9月12日讯,在现在许多中小企业里,“忽悠”的故事从大到小可谓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从老板到一线高手,有的甚至成为经典教案。笔者今天以“忽悠”列举企业中的管理事例,深度剖析鞋企内部某些忽悠的故事,其目的在于给企业和务工者一个启示,让双方为共同利益的求存求赢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契合点,不要让内耗成为悲剧,让我们流下不该流下的泪。
“老板”这两个字在中国是一个走俏的词,生意不管大小,称之为老板,一种荣耀感便荡漾于心间。老板在这个年代也不好做,因为有些是逼出来的,并不是顺理成章的。老板有了团队,便充当着主公的角色。鞋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一线高手渐渐浮出水面,他们当中有些确实是业界的精英,但精英的背后,也不乏“假一线高手”,和做不大做不强的企业老板一起相互忽悠,这是不应该看到的现象。
一、某些中小企业老板是如何忽悠手下的?
试看如下几个案例:
[案例1]:爱的许诺
某企业品牌运作成功,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而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管理无法保障客户的出货时间要求。企业老总为之头痛,四处探访,得之制作一套企业流程自动化控制管理软件可以解决此难题,约投入资金10万元,负责公司样板缩放处理的本科生小王有此才能,被老总“挖”了过来。随之,老总曲径通幽,许诺将貌美如花的侄女兼财务主管嫁给他,主管旋即殷勤频献,小王大悦,随即废寝忘食地投入软件开发,不久,软件开发完成投入运用,效果甚佳。小王自以为英雄凯歌拥得美人归,岂知,主管一句性格有异,拒他于门外,王一气之下挥手拜拜,黑了自动程序,使公司的计划、财务立马陷入一片混乱,其损失在100万元以上。
点评:老板“进美女淫声以惑之”,最后自乱,损失一百多万,滑稽可笑。常听业界老板说,只要你好好干,在我这里发展,将来一定可以买到房子,娶一个当地老婆。但又有几个成功的呢?
[案例2]:义结金兰
某君原为一家C鞋企A省总代理,几年生意下来,其销售的品牌在A省占据大半壁江山,于是,该君几经活动,与C鞋厂的开发、生产管理等人马月下盟誓,义结金兰,把该鞋厂的核心管理层一锅端,在另一个地方另起炉灶。一年来,众兄弟鞍前马后不遗余力,把这个新厂办得红红火火、欣欣向荣。岂知,好景不长,该君效仿明代君主来了个“火烧万花楼”,昔日鞍前马后的金兰兄弟被一个个如拆芦席一样地扫地出门,各要职被该君家族兄弟所替代,一日,该君上班后发现工厂不见半点动静,一探究竟,发现原来是那帮兄弟暗渡陈仓,带走了手下所有员工已另就明主。该君工厂一下瘫痪,无人生产,不久关门。
点评:过河拆桥,不知道“此桥渡人亦渡己”,虽曾义结金兰也无济于事。
[案例3]:共荣共赢
E老总在年初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慷慨陈词,郑重承诺:“同志门,只要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公司将拿出××%利润供同志们分享……”众员工大喜,于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不分昼夜,不计节假日,超额完成任务。在年终总结大会上,E总用非常沉痛的语气说:“同志们,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公司今年累计亏损××万元,企业的生存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希望我们在明年能够实现今年的目标。”员工听之,已明其意,春节后上班,E总公司无一老员工回厂,折腾2个月后,才陆续凑足一班人马开工生产,因新凑人马技术含量低,次品率、返工率逐渐上升,客户退货一天天增加,8个月后,E总公司停产整顿,一片萧条。
点评:承诺是金,E总却让承诺成了最大的忽悠,失信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案例4]:暮归老牛
H企业是一家省级著名的企业,这个“著名”是在千禧年之初就获得的。由于近些年来,H老总的思想越来越不开窍,疑心越来越重,公司虽有职业经理人,但老板总是授职不授权,企业大小事情都是老板两口子处处插手,各部门经理人走马灯地换,尤其是H公司在员工福利问题上一贯持以“你拿了我的工资就得到了报酬”的观点,员工一点福利都享受不到。再加上H企业老总只问责不激励的做法,公司上上下下一片暮气,出现了老总忽悠干部、干部忽悠员工、员工忽悠干部、干部忽悠老总的局面,使得公司产量连年下降,品质年年下滑。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同事之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客户也对公司失去信心,尽管H老总使出浑身解数,但效果依然。
点评:把员工当成牛一般地使唤,最终疲牛难缚,最终大家合久必分。
拼搏于职场的一线能手,即使荣登“企业高层”,打工者的命运还是摆在那里,毕竟年龄不堪脱兔之快,因此,打工者选一个好主公非常重要。如果主公不愿做转型的事,不愿意给你一个创造发挥的平台,不愿意授权给你,饿不死也长不大,那么,一线高手也得不到价值的输出,跟着这样的主公就倒霉了!
我们许多中小型企业,在取得初期的成功后,也一心想着如何发展壮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企业的老总们摆脱不了两个字:一个是“利”,一个是“己”。为人处事总是以商人的面貌出现,而不能以商家的胆略度事,因此,欺诈、玩弄成为一种企业发展的手段和方法,丢掉了商家取胜的法宝“诚”和“信”。
在企业运行中,所有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一种失败的证明,如果我们的企业把问题和矛盾当作一种“这么多年,我们都走过来了”的经验来看待,无疑,这个企业的生命就会在瞬间消失。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5年~7年,原因是我们的企业老总们在暴富时舍得付出,在财富稳定后显得吝啬,在发展中把狡诈作为“再生产力”忽悠手下的人。殊不知,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知识层次的提高,国家法律保全系统的完善,让这些中小企业从成功走向灭亡,这也应了一句古语:“玩火者必自焚”。
二、假一线高手又是如何忽悠中小型企业老板的?
笔者在鞋业界已有些年头了,对一些鞋业营销前辈或精英们非常关注和尊重,他们的优秀积淀时常成为我学习的榜样,但近几年来,鞋业竞争不仅是产品或营销上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上也跳不出某些框框,以下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发表一下感受:
首先,笔者承认鞋业界不乏成功的一线高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敬业、爱岗,做事具备硬朗的风格,领导团队也有方,能为公司开个好头,能给企业带来某个阶段的突破或持续地促进企业发展,这些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给业界的感觉就是懂实战、敢创新。
笔者认识几位鞋业营销副总,发现良莠不齐者较多,不管公司大小,有些鞋企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许多企业入门处挂着很亮眼的“副总经理”的招牌。我以前曾写过一篇文章《经理人有“架子”不如有价值》,该文曾谈到职业经理人的“架子”问题,业界一些假一线高手,通常会制造一种“领导人”的气氛,一副拒“庸才”于千里之外的架势。进了“领导”(这里的领导是指某些鞋业营销副总,以下同)的门,互相寒暄一阵之后,“领导”就会问你的问题,但可笑的是,“领导”就是不同意你的见解,因为领导心中有一个很荣耀的“框框”(也不知道是哪里带来的现成东西),你的回答没有进入这个“框框”,他会拿你某某地方不足或不行等等来结束谈话。这样的领导因为“架子”太大,没有融合力,用自己的东西自闭,当然也会轻易地否定别人的看法,否定别人的人其实也是在否定自己,说得严重一点,这样的“领导”也是在小看自己!
假设你问这些“领导”几个营销上的问题,相信这些“领导”的回答也不符合你的意见。但笔者认为,营销人应该以融合的观点去容纳差别与对立,不要像这些“领导”那样摆“架子”,要尊重对方远道而来,经营公司不容易,更应尊重对方谈话中所表达的论点,尽管它不符合现在公司的状况,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互补最关键!业界多几个朋友多好,何必因为维护自己的架子而疏远别人呢?这样的“领导”带领的团队只有短期性,无法面向未来!
有架子的“一线高手”可能太迷恋自己曾经的“框框”,难以醒悟过来!或许每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大家头顶同一片蓝天,互相之间多些尊重才好。
记得这几年我曾跟一些鞋企老板谈过心,很多老总,即使彼此不认识,他也会认真地倾听你的发言,甚至有些鞋企老板还会用笔记录你的观点。这些举动,跟上文所说的某些“一线高手”比起来,他们应该感到惭愧吧!
业走到今天,离不开鞋业经理人的参与和努力,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民营企业要多一些能放下“架子”的、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一线高手,真的,行业的前进离不开他们!而不是一些假一线高手充斥业内,鱼目混珠,忽悠老板,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成长。
赵本山通过艺术的手法,把“忽悠”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幽默艺术,让人忍俊不禁,成为开心笑谈,荡涤心中尘埃,美化健康心灵。然而,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许多老总以“己”为中心,以“利”为目的,忽悠手下的干部员工,真是可悲可叹!而许多假一线高手,从不同的企业搬来一些跟随的或纯理论的东西,不害死企业才怪!
“诚”、“信”是商家的生存之道,也是全球的主旋律,千百年来,中国的主体文化思想就十分注重做人的修养和品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管是中小型企业老板,还是业内的一线高手,要解放思想,诚实守信,尊重员工,学习对手,放下架子,这样才可能使企业做强做大。
- 上一篇:江西贯胜鞋业鞋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 下一篇:蔡崇信豪赌估值30亿欧元的脏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