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分析 > 台湾鞋商东莞拓荒记

台湾鞋商东莞拓荒记

2010-12-17 10:13:32 来源:东莞日报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 近20年来,台商足迹已遍布东莞的各个角落,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城事》这一章节,将与您一起见证台商与东莞这座城市的交流互动、共存共荣。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莞还是一个有着乡野图景的农业市,投资环境也远不如今天这么理想。

  从1987年起,台湾正式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与投资,这促使当时在岛内受成本挤压的第一批台商来莞。

  在这第一批台商当中,不乏传统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正是他们的带动下,今天的东莞才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20年的发展轨迹,台商在东莞谱写了一部拓荒记。

  台商投资大陆第一波浪潮

  1987年,这是一个让很多在东莞的台商终生难忘的历史节点。

  这一年11月,台湾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此时,大批台湾制造业在岛内面临着人力、土地成本上升,经营无以为继的困局。以此为突破口,台商投资大陆数量逐步增加。

  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进一步促成了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一波浪潮。

  受1990年台湾股市崩盘影响,许多台商登陆大陆,把沿海地区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模式,大量转移岛内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东莞位居深圳广州之间,具有便捷的海陆交通。很自然成为台商进入大陆的最重要一站。

  直到今天,东莞台协第八届会长叶春荣仍然忘不了第一次来东莞的情景。

  头顶行李,坐在轰鸣的拖拉机上,沿路放眼四周尽是一片片的稻田。下了车后,石碣“要什么没什么,吃个饭也要回石龙”。

  叶春荣很纠结,当时自问:“有必要来这里投资吗?”当时是1989年。叶春荣第一次踏上东莞,为岳丰电子选址进行考察。

  “那时候去一趟东莞真是路途艰辛。”叶春荣感叹说。去石碣,他要几经折腾,先坐飞机到香港,过深圳,从深圳搭火车到东莞石龙火车站,下车后因没的士,从石龙坐拖拉机到石碣。

  但石竭镇领导的热情,让叶春荣燃起了投资信心。“把我们当作贵宾一样接待,很希望我们来投资。”

  叶春荣细想,反正是来料加工,厂房是低价租的、人工又好找且便宜、设备器材投资不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叶春荣在石碣成立了岳丰电子。

  跟随制造业初探东莞的,还有最为敏锐的企管公司。

  台湾先锋品质管制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叶斯永,亿鑫国际企业管理顾问集团执行长许世凭,先后在1990年、1993年来到东莞。

  许世凭当时怀揣10万元人民币,只身来莞。

  叶斯永、许世凭等台商,可谓涉足东莞现代服务业吃螃蟹的第一批人。

  找上下游配套企业太艰难

  比叶春荣稍晚些时候,1991年,林志猛来莞设厂。

  1990年台湾股市崩盘,林志猛所投资金一夜归零。更为关键的是,在台制造业受到人力土地等成本挤压,生存空间有限,林志猛所从事的徽章礼品行业,尤其依赖人工,受到极大的冲击。

  和其他台商来莞一样,林志猛来东莞是缘于台商内部的“牵线搭桥”。

  当林志猛不得不考虑将工厂迁移至另一个地方时,他曾经考虑过菲律宾,“但是菲律宾的工人全部说英语,担心今后管理上不好沟通。”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大陆。“同文同种,而且又近嘛。”

  林志猛盘算来大陆看一看投资环境。此时,刚好一个生意伙伴来樟木头看过,问他“要不你也来看看”?

  这一句无心之语,牵起了林志猛和东莞的不解之缘。

  1991年,仅仅来樟木头实地考察一次,林志猛便决定带着在台湾的所有身家来莞,包括台湾厂的旧机械,仅有的10万人民币。

  来到樟木头后,林志猛成立了东莞乔丰徽章礼品有限公司。

  1991年的樟木头,投资环境还处于萌芽状态。租厂房时,因为没有建好的厂房,林志猛看来看去,最后只好租用了做水磨石的一个报废厂房。

  交通上的不便,也是台商们遇到的一个难题。林志猛到外经贸局办点事,得早上6点半出发。“因为当时都是七拐八弯的小山路,颠簸且绕路,因此要3个小时才能到市区。如果是8点半出发,到达局办,人家都下班了。”

  “那时候相当辛苦,要什么没什么。周围没有饭馆,饿了就吃方便面。”

  自来水在当时也是稀缺资源。“当时,工厂里没有自来水,逼得自己要打井,有时候井水不够用,就只好抽取东江的河水来冲凉。” 林志猛说。

  更不用说生产配套。刚到东莞设厂时,叶春荣发现,在东莞寻找上下游配套企业十分艰难。“连一颗螺丝钉,也要从台湾运来。”




  从“打带跑”到搬来全部身家

  当时由于政策环境不是十分明晰,台商们中间流行着一个词“打带跑”。

  1993年,林志猛在东莞经营徽章厂第三年,他结束了租厂房的生涯,在黄江买下一块地,并将自己的住宅、工人宿舍都建在厂内。

  为何要在两年后才买地呢?林志猛答道,因为那时候根本不敢买地,“当时台商来东莞的还很少,形势又不确定,担心到底能否经营下去。因此带着一种‘打带跑’的想法。”

  “打带跑”原本是棒球运动中的一项专业术语,就是打击球的同时运动员要跑垒。

  这个词也成了台商早期投资大陆的经营理念,做好随时抽身离开的准备。事实上,邓小平南方谈话,成为了包括林志猛在内的台商的一剂定心药。

  自此,台商逐渐大胆追加投资,除了刚开始试探性进入东莞的制鞋、家具等传统产业外,一些IT企业也开始跃跃欲试。

  “到了邓小平南方视察以后,开始有了一个大发展。大量的台资企业引进来了,特别是1993至1997年这几年。”市台湾事务局局长游匡正证实了当时的情况。

  东莞优秀的加工承载地的优势,亦随后显现。

  以岳丰电子为例,岳丰在1989年时投资不大,约100万人民币,工厂1000平方米,工人也才80多个。

  叶春荣经营两年后,在1991年就换了更大的厂房,工人增加到五六百人;第四年,岳丰再扩一个厂,工人达到1000多;到第六年,又换了一个新厂房,总面积六万平方米。“实际也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叶春荣说。

  如今,岳丰的东莞厂房已经扩增到12万平方米,员工人数达到2000余人。产品从电源线组跨到以太网络的领域,连接跳线产量占全球25%,确立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而东莞各个镇街也因台商配套企业的增加,逐渐形成各自的产业集群。最典型的莫过于大岭山的家具产业,包括郭山辉在内的家具制造巨鳄振臂一呼,聚集了一批家具以及配套生产企业;而在石碣镇,叶宏灯投资的东聚电子、叶春荣投资的岳丰电子,也纷纷带来了各自配套的企业。

  时至今日,台商尚早在东莞的长足进展已广为人知,甚至当初跟随台商进入的企管公司也今非昔比。许世凭当初入莞带10万人民币,现在身价增长到8000余万元。

  许世凭感慨地说:“与其说台商为东莞创造了不少经济奇迹,不如说东莞造就了很多台商,也挽救了很多当时在岛内垂死挣扎的台商。”

  ■第三只眼看台商

  台湾先锋品质管制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叶斯永:台商入莞带动了一批民营企业

  “台商去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叶斯永在1990年就随着台商转移东莞的步伐,深入东莞腹地。

  叶斯永在1990年进入大陆后以健峰企管顾问公司的名义,设立一独资企业并担任董事长,继续延续其在台为企业辅导的工作。他游离于台商之间,又贴近于台商的经营实际,无疑是观察台商的第三只眼。

  记者:第一批来东莞的台商主要来自哪些地区?有什么特点?

  叶斯永:主要来自于当时台北县的三重区、五股区、新庄市,还有桃园县等地。这些地带的台商有一个特点,中小企业很多。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台商不来东莞就没有机会。东莞的土地、人工非常有优势,他们来到东莞后,开始了事业发展的“第二春”。

  后来,邓小平南方谈话等利好条件的出现,更多的台商进来大陆。后期高雄的台商去厦门、中山比较多。

  渐渐的,大企业就放心地出来了。这些大企业去的是昆山、上海。

  所以,总的说来,就构成了东莞今天以中小台商居多的局面。

  记:按照台商进入东莞的时间先后,在产业上有什么变化?

  叶:早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商进来东莞,大多集中在制鞋、自行车零配件等传统行业。1997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IT业逐渐密集来莞。

  为什么呢?在90年代,IT业的成品加工厂根本不敢搬迁来东莞。来的只是一些做零配件的工厂。

  当时的设厂模式,主要是在东莞生产零配件,然后运输到台湾组装。2000年前,台湾具备一定出货优势,打比方说,同样一件货品,在台湾出货,是100块;在大陆出货是80块。

  但是在2000年以后,台湾的出货优势已经没有了,变得和大陆的出货价一样。

  记:您估计,目前台湾的制造业在往大陆进行转移的进度上,已经完成了多少?

  叶:我保守估计,至少是70%的台湾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了大陆。还有一些台资企业的研发、销售环节还留在台湾。

  台湾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过程中,在东莞的产业集群优势显得尤为出色。比较明显的有石碣的电子业,大岭山的家具业。

  记:您认为,台商入莞,对东莞产生了什么影响?

  叶:台商转移到东莞后,加速了东莞由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台商把先进技术、设备带进来,并大量缴纳来料加工工缴费,对东莞地方财政有一定贡献。

  此外,还带来了企业先进经营的理念,更大的变化在于带动了一批民营企业的发展。台商的一些陆干从台企离开后,自己创业。台商有做不完的订单的时候,还会转一部分订单给这些前陆干。

  到现在,发展成知名台企和民营企业联合经营。很典型的例子是,宝成鞋业和华坚鞋业在江西合办了一个几千人的鞋厂。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