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追逐战中成长的温州鞋企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温州与晋江同为“中国鞋都”,但内向型的晋江鞋业在品牌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先行者温州。
“那时候有一个温州来的嘉宾,给晋江的企业讲述温州鞋如何昂首阔步行走市场,温州鞋如何具有产业优势等内容。”1999年,浙江温州人章锦纬在福建晋江开办了彩印工厂,就近供应晋江制鞋企业。那一年,首届晋江鞋博会(现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开幕,章锦纬作为为数不多的外地人在会场里“摆摊”。当时,没有多少人能够预见,晋江鞋革产业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始。让章锦纬更没想到的是,2010年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期间,已经成为晋江市工商联温州商会会长的他,竟然接待了20多位来晋江“取经”的温州鞋革企业老板。
两极分化的温州鞋业
鞋革,是温州经济血脉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然而,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却在2010年上演了一系列“两极分化”的剧幕。
当地传闻,2010年,温州鞋企关闭、转产近70余家,5年来,温州鞋企总数消减2000余个。在消失的企业中,除了倒闭和转产的,还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外迁。
瓯北是温州的工业重镇,从温州出发,一路上除了高楼林立,还有一块块光鲜的户外广告牌以及各类厂区的巨幅招牌,奥康、红蜻蜓、康奈等当地鞋业巨头的身影闪烁其间。在瓯北镇镇政府门前的转盘桥口,有八个“走南北路,穿南北鞋”的红漆大字,因历时久远而显得斑驳。
“南北鞋业”,一个很容易联想到经营者野心的企业,正是温州数千家小规模鞋企的代表之一,如今已被市场无情吞没。
一位业内人士说,竞争激烈,劳动成本提升,原材料涨价,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鞋企便面临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因此小型鞋企大量“消亡”并不意外。
“市场优胜劣汰很正常,这对整体行业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对《浙商》记者评述着这种变化。她认为,温州鞋革行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记录着这一变化。
榜单中,温州5家鞋企入选,新增了一家金帝鞋业。排名座次为:奥康、红蜻蜓、康奈、巨一、金帝分别以50亿元、30亿元、26亿元、35.9亿元、10.1亿元列第139名、216名、233名、183名、432名。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中,5家鞋企营业收入总额都较上年有明显增幅,其中红蜻蜓鞋业以54.6%的营收年增幅列子榜单增速TOP100榜第84名,其在总榜单的排名也较上年上升71位;巨一鞋业和康奈鞋业也分别依靠15.4%和16.6%的营收年增幅,把自己的排名分别拉升了39位和12位。
温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温州770家较大规模的鞋企完成了生产总值百亿元,产量2亿双,同比增长11.5%
晋江后来居上
在晋江20多年的章锦纬见证了晋江制鞋业的成长和兴盛。
目前,晋江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和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地现有鞋类生产企业3016家,年产鞋9.5亿双、皮革总产量10亿英尺,2010年实现鞋类行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运动、旅游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
“全球平均每12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章锦纬告诉《浙商》记者,晋江鞋业拥有12家上市公司和26家上市后备企业,全市鞋业企业累计拥有31枚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36件国家免检产品,“国字号”品牌总数占全国运动鞋行业的一半以上。
制鞋和服饰产业已经成了晋江人新的支柱产业。而当2008年的经济主题变成原材料涨价、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时候,他们则乐观地将其视为“中国制造”的一次“炼狱”。
“晋江制鞋行业中的几家龙头企业,目前都集中在国内市场,这种内向型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整个产业链不会受到国外经济环境的过多影响。”鸿星尔克副总裁吴荣照说,晋江很多制鞋企业都把战场设在国内,从原材料到成品都可以在本地生产和供应,从而形成了一个“产业闭环”。
这种不同的产业定位,使得晋江和温州成为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鞋都”。
鸿星尔克是晋江最早上市的制鞋企业,之后,同属晋江系的安踏和特步也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尽管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典型的家族企业背景,但现在无论是在引进职业经理人,还是借鉴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先进经验,都展现了极强的开放性。
当然,在与晋江的PK中,温州鞋的自信还没有失去。
2010年12月,晋江市组成了由晋江市副市长吴清滨任团长、包括晋江规模企业负责人、高管及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在内50余人的强大阵容,赴温州实地考察了奥康、红蜻蜓等企业,向他们学习精益管理方面的经验。
吴清滨在接受温州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晋江与温州同为中国鞋都,但两地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反而逐年在互补映衬。温州主要以生产皮鞋为主,外销较多;晋江则主要生产休闲旅游鞋,内销为主。晋江和温州作为中国两大鞋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都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品牌阵容,在鞋业发展中有很多方面可互相学习借鉴。
知耻而后勇
温州的鞋企已在努力追赶,行业的“带头大哥”们仍存几分自信。奥康、康奈、红蜻蜓等温州鞋业大佬们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奥康的管理层表示,公司当前已完成了2011年首三季的订货活动,订单升幅达50%。“走内需市场是对的。”这位负责人向《浙商》记者表示,国内鞋业市场正处于增长阶段,而境外市场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已开始萎缩,温州鞋如果和晋江鞋一样差异化经营以内需为主,便无外贸问题的困扰。
这位负责人认为,今年国内市场迅速成长,消费者要求高,比较注重品牌,高附加值和品牌价值的企业将受青睐。
另一方面,温州鞋企通过生产基地转移降低成本。奥康集团在重庆璧山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2600亩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与此同时,红蜻蜓鞋业也注资2亿元人民币,在铜梁打造西部鞋业基地。
在拓展内需的同时,温州鞋业也没有忘记赖以起家的外贸,但是,现在的外贸已经是更高层次的做法。
“中国制鞋业虽然产量占了世界的51%,但却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中国鞋企必须走出去。”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说。
2001年1月,康奈第一家海外专卖店在法国巴黎开业,这是中国鞋类品牌在国外开设的首家专卖店。同时,经商务部批准,康奈牵头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组建了投资20亿元的中国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去年,合作区实现销售1.58亿美元、税金2780万美元,成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第一纳税大户。
谢榕芳也认为,温州鞋业可借机大洗牌,突出大品牌,政府能够进一步扶强汰弱。“应培育大品牌,占领国际市场。很多企业还是委托外贸出口,仅赚取加工费,对外主动性不够。其实,对品牌企业来说,境外利润比境内大。”
事实上,2010年年底,温州市政府已着手推进温州鞋革行业转型升级工作,不久前出台的《温州市鞋革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将重新定位温州鞋革行业发展方向,朝产业链优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