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制造深陷成本困局 订单外移速度加快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2010财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鞋最大的生产基地,中国则退出占据了10年的老大位置。随着“”成本的加速上升,订单转移的脚步也日渐加快。即使在采购领域,国外对中国商品的“热情”也一直不振。而同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面临的“东南亚压力”显然更为强劲。
“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时代正日渐远去,对于外国采购商来说,“把订单交给谁”和“从谁那儿采购”如今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有报道称,2010财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基地。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这一财年,越南生产了37%的耐克,份额跃居第一;中国生产了34%,让出了10年的老大位置,退至第二。美国媒体早在五六年前即作出预测: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正在利用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鞋和服装等产业,不出几年,它们很可能在这些领域超过中国。如今,这一预言正在加速成真。
订单外移速度加快
“订单外移越来越成为我们面临的新威胁。”宁波星辰纺织有限公司财务经理王武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星辰纺织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但近几年由于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逐渐显现,原来的一部分订单已经开始流向这些国家。“越南工人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在50美元~60美元,只有中国沿海城市的一半。为了给创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东南亚国家也在加快建设公路、机场和海港等基础设施。”王武垚说。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留住订单,王武垚的企业开始用涤纶代替棉布制造枕套,“与每米25元~30元的棉布相比,涤纶布的成本更低,每米只有7、8元,但经过加工之后的涤纶的手感与棉布差不多。因为价钱便宜,所以这种中低档的纺织品在国外的销路特别好。”
同样面对订单外移的困扰,宁波鄞州金顺制衣厂却没有更好的主意。其外贸部经理严斌对记者表示,公司专门接英国超市的服装订单,但如今一部分订单被客户转移到孟加拉国,因为那边的整体成本比国内至少低30%。“外商对中国产品20%~30%的提价普遍难以接受,部分欧美客户已经开始缩减在华的采购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人表示。
“受劳动力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在减弱。”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如是说。刚从英国回来的浙江菲斯特成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州服装商会副会长蔡欢天也对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现在英国那边的很多订单都已经转移到罗马尼亚了,当地的工资跟中国大陆相差无几,但是从罗马尼亚出口到英国不用交关税。”
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优势早在几年前就已显现,如今就连耐克这样的大品牌也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东南亚。“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越南并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只是这种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易行健表示。
即使在采购领域,国外对中国商品的热情也一直不振。纺织协会负责人称,部分欧美客户将更多地从东南亚采购部分低端商品。联合国发布的年度采购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在全球采购总量为138亿美元,但在中国采购总额仅为1.32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4700万美元。其中,采购货物9177万美元,服务3980万美元,仅占联合国当年采购量的0.95%,比2008年少0.6个百分点。
中西部面临强劲对手
随着东南亚的优势愈发显露,不仅欧美企业开始转移目光,许多中国企业也前往淘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潘金娥以越南为例指出,中国政府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加上入世后越南投资环境的改善,都吸引了中国企业前往越南进行更多领域的投资。“越南最大的吸引力还在于美国支持性的外贸政策,不少对中国实行反倾销的商品对越南却实行零关税,这吸引了一批受困于中美贸易摩擦的企业前往投资。”潘金娥说。
同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面临的东南亚压力显然更为强劲。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国际领先的地位和水平,随着成本的上升,国家正在引导其向中西部进行梯度转移,但目前这种转移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时候,中西部的发展环境显然没有沿海地区起步时那么乐观,它们面临的是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强势竞争,甚至可以说目前中西部地区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不过,尹国新依然强调:“虽然订单在转移,但中国的整体优势还是十分明显,产业链完整,技术能力强。”
王武垚也指出:“东南亚服装市场虽发展很快,但效率不高,员工对产业链熟悉程度低,只能进行一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加工生产。而且,那里气候潮湿,不适合做毛料服装等产品的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品质要求高的产品仍会在国内加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