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定专业“生死”将把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
根据教育部网站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根据教育部网站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教育部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的“生死”挂钩的做法,其实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表示,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然而,这一做法并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高校就业率注水与造假,一些高校从生计出发——招生计划意味着学校的学费收入和相关老师的饭碗——不但编造就业数据,还出现大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虽然此次教育部同时要求大学“四不准”,以防止就业率造假,但由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和发布,采取的是学校自行统计、上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因此,可以预见,在进一步提高的就业率要求面前,出于利益因素,一些陷入就业困境的高校难免注水冲动。 就是高校真实统计数据,教育部也严格监督,将就业率与高校专业“生死”挂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首先,这是采取初次就业率还是
教育部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的“生死”挂钩的做法,其实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表示,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半年后、一年后就业率,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要高于初次就业率20到30个百分点,如果强调初次就业率,那么大学必然狠抓毕业生的学生就业情况,甚至不惜将毕业这一年变为就业年,不安排任何课程,让学生去实习或找工作,大学教育将严重缩水。 其次,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办学定位,985高校、211高校这类院校,应该实施精英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教育学校则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果都用就业率评价大学办学,无疑将把所有学校都变为职业培训所。而且,随着跨专业就业增多,就业率的高低其实很难与专业的好坏划等号。 再次,大学的基础学科、专业,不能仅因社会需求,而决定是否举办,反之,在社会需求不足、基础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特殊政策,保障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就业率定专业“生死”,不但让某些基础学科岌岌可危,还将使学校在追逐社会热门中迷失办学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学专业办出特色呢?一方面,这需要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我国大学专业过多过滥,不是政府监控不够,而是政府管得太多,目前大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是要经教育部门备案和审批的,而只有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大学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办学定位,也才能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开设相关的专业,形成本校的办
然而,这一做法并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高校就业率注水与造假,一些高校从生计出发——招生计划意味着学校的学费收入和相关老师的饭碗——不但编造就业数据,还出现大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虽然此次教育部同时要求大学“四不准”,以防止就业率造假,但由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和发布,采取的是学校自行统计、上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因此,可以预见,在进一步提高的就业率要求面前,出于利益因素,一些陷入就业困境的高校难免注水冲动。
就是高校真实统计数据,教育部也严格监督,将就业率与高校专业“生死”挂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首先,这是采取初次就业率还是半年后、一年后就业率,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要高于初次就业率20到30个百分点,如果强调初次就业率,那么大学必然狠抓毕业生的学生就业情况,甚至不惜将毕业这一年变为就业年,不安排任何课程,让学生去实习或找工作,大学教育将严重缩水。
学特色。 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质量的专业评估和社会评估,像就业率统计,应该改由社会第三方调查、统计,以保证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指标和学生的选择性,这包括学校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图书借阅率、试验设备的使用率、大学选修课比重等等,这些才是保障办学质量的基础性指标。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由于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以脚投票”让大学不得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我国目前虽没有这样的制度,但可借鉴这些大学在教育教学中所关注的指标,而从长远看,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必须逐渐探索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这是比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管用的方法。
其次,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办学定位,985高校、211高校这类院校,应该实施精英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教育学校则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果都用就业率评价大学办学,无疑将把所有学校都变为职业培训所。而且,随着跨专业就业增多,就业率的高低其实很难与专业的好坏划等号。
学特色。 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质量的专业评估和社会评估,像就业率统计,应该改由社会第三方调查、统计,以保证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指标和学生的选择性,这包括学校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图书借阅率、试验设备的使用率、大学选修课比重等等,这些才是保障办学质量的基础性指标。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由于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以脚投票”让大学不得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我国目前虽没有这样的制度,但可借鉴这些大学在教育教学中所关注的指标,而从长远看,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必须逐渐探索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这是比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管用的方法。
再次,大学的基础学科、专业,不能仅因社会需求,而决定是否举办,反之,在社会需求不足、基础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特殊政策,保障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就业率定专业“生死”,不但让某些基础学科岌岌可危,还将使学校在追逐社会热门中迷失办学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学专业办出特色呢?一方面,这需要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我国大学专业过多过滥,不是政府监控不够,而是政府管得太多,目前大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是要经教育部门备案和审批的,而只有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大学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办学定位,也才能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开设相关的专业,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
学特色。 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质量的专业评估和社会评估,像就业率统计,应该改由社会第三方调查、统计,以保证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指标和学生的选择性,这包括学校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图书借阅率、试验设备的使用率、大学选修课比重等等,这些才是保障办学质量的基础性指标。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由于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以脚投票”让大学不得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我国目前虽没有这样的制度,但可借鉴这些大学在教育教学中所关注的指标,而从长远看,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必须逐渐探索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这是比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管用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质量的专业评估和社会评估,像就业率统计,应该改由社会第三方调查、统计,以保证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指标和学生的选择性,这包括学校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图书借阅率、试验设备的使用率、大学选修课比重等等,这些才是保障办学质量的基础性指标。
根据教育部网站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教育部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的“生死”挂钩的做法,其实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表示,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然而,这一做法并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高校就业率注水与造假,一些高校从生计出发——招生计划意味着学校的学费收入和相关老师的饭碗——不但编造就业数据,还出现大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虽然此次教育部同时要求大学“四不准”,以防止就业率造假,但由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和发布,采取的是学校自行统计、上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因此,可以预见,在进一步提高的就业率要求面前,出于利益因素,一些陷入就业困境的高校难免注水冲动。 就是高校真实统计数据,教育部也严格监督,将就业率与高校专业“生死”挂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首先,这是采取初次就业率还是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由于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以脚投票”让大学不得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我国目前虽没有这样的制度,但可借鉴这些大学在教育教学中所关注的指标,而从长远看,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必须逐渐探索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这是比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管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