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鞋摊17年 培养出4个大学生
【-鞋情话意】在宜春市区秀江西路旁的一个小巷口,每天都能看到一对残疾老夫妇摆着一个修鞋摊。就是这个修鞋摊,一共供养了4名大学生。
小巷摆摊17年为居民服务
在宜春市秀江西路的一个小巷口,有一对残疾老夫妇正在小摊前忙着修鞋补伞。得知记者来访,年已68岁的郭培来大爷和56岁的老伴周运秀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郭大爷告诉记者,他们从1995年就在这里摆起了这个修鞋小摊,主要是帮周边的居民或过路的人修修鞋子、提包、拉链、雨伞之类的物品。
“我是萍乡人,以前是一名农村民办老师,有一次摔了一跤,结果落下了左腿残疾和脊椎弯曲的毛病,只能靠拐杖行走。我老伴是宜春人,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也是腿脚不方便,且右眼失明。30年前,我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今天恰恰是我们结婚30周年的日子。随着婚后子女一个个出生,为了解决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我就从萍乡迁居到宜春,如今这个鞋摊已经摆了17个年头了。”
这时,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女子拿了一把伞来修,周大妈三下两下就修好了,但该女子说出门急了忘记带钱,老两口赶紧说着:“没带就算了,没关系。”该女子感动地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里摆了十几年的摊,经常给一些有困难或一时钱不够的市民免费服务,周围的居民都夸这他们是好心人。
靠小摊供养4个子女上大学
有居民向记者介绍,这对残疾老夫妇就靠这个小摊,养大了4个子女,还全部供上了大学。郭大爷说,他有一男三女四个子女,前面三个都已经大学毕业了,最小的女儿也已经大二了。现在大女儿29岁,大儿子27岁,都是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宜春当教师。二女儿今年25岁,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也在宜春一所中学教书。最小的女儿两年前考上了宜春学院读护理专业,还有一年毕业。
聊着聊着就到了中午时分,一名端庄的姑娘突然来给老两口送上了热腾腾的饭菜,见到记者在,就腼腆地走开了。
老两口告诉记者,这是小女儿,从路上捡来的。当时自己已经有三个孩子,但看到这个当时才40多天大的婴儿实在不忍心,一咬牙就抱回了家。小女儿和三个亲生的孩子从小就相处得很好,三姐弟都非常呵护这个小妹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都很懂事”,这是郭大爷对4个孩子的评价。他说孩子们知道家里穷,却特别懂事,不想别的,就一心发奋读书。放学回家就帮着做家务。4个孩子上大学后,从没向家里要过生活费,都是靠自己在学校勤工俭学和做家教赚来的。
周围的居民还告诉记者,郭大爷的4个子女都很有孝心,经常看到郭大爷的孩子们来帮着收摊回家,中午做好饭还轮流送过来。
自强不息精神受众人夸赞
中午吃完饭,老两口乘着生意清淡时小憩一会儿,周大妈手里忙着织毛衣,说大女儿出嫁已生了孩子,给外孙织件毛衣,而郭大爷则在一旁看报纸。按理说他们现在应该享享清福了。可郭大爷却说,在这里摆了17年小摊,与这里的许多居民都成了朋友,要说离开还真有点舍不得。加之两个老人还是想自食其力,减轻孩子的负担,所以能做一天就做一天。
这对残疾老夫妇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感染了周边的居民。不少人都会借着等车的机会和他们聊上几句,无不感觉他们的平凡的心灵中所透出的一种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