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布鞋情缘
【-鞋情话意】“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一首《中国娃》曾经唱红了大江南北。一双纳上“千层底”的布鞋曾经让许多游子感受到妈妈的关爱。
依稀记得,油灯下,妈妈手持针线依着一双巧手剪出纸样,对着纸样,蜡线在锥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底和鞋面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布鞋很流行,每个乡镇上都有做布鞋的小店或摊位。如今,随着各式皮鞋、旅游鞋、板鞋的盛行,布鞋已经不再常见,做布鞋这个老行当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将针从鞋底一边扎进去,用戴在中指上的针箍子顶一顶针鼻,针便从鞋底的另一边钻出,又用一个镊子,将针从另一端拔出,再用力一拉将线勒紧……初春时节,天气时暖时寒,但绵竹市土门镇的李太清大娘仍然在院子里专心地做着鞋子。今年,李太清已是80岁高龄,做布鞋已经有20余年。
“做这个布鞋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一步就是做鞋底这一层……按照这个模型来剪,先把鞋码确定了。剪好之后 就一层是一层的了,接着就抹饭,抹好之后垫上粘好,再穿针引线。”李太清老人与记者一五一十地聊了起来。
老人告诉记者,做鞋最重要的工序是纳鞋底,鞋底又叫“千层底”,纳鞋底前需要先把布片累积起来,达到硬实坚挺的要求。厚实了以后,一般的针就难穿了,也不是力气越大越能穿过去,那是要讲究一定的技巧。看着老人手中的鞋底,记者禁不住想尝试一番。
“对着这个针眼扎进去,是这里吗?”
“就是,扎嘛。”
记者一针扎下去,针在另一头却拉不出来了。“用点劲就拉出来了。”在老人的指点下,记者试了试,但根本就拉不动。无奈,只有把鞋底交到老人手中。“这个鞋底总共有多少层啊?。”“有三四十层。”老人回答。看着眼前厚厚的鞋底,记者不由得在心里感叹这手上功夫不轻啊。“只要鞋底上的功夫下足了,你的鞋才能经穿、耐磨。”老人笑着说。
记者看到,鞋底上的针眼密密麻麻,十分费眼神。由于长年做布鞋,李太清老人的眼睛已经有点看不清东西,手上也满是做布鞋留下的老茧。“做布鞋累不累啊?”记者问起老人,她笑着说:“不累,早习惯了。”
李太清老人说,现在做一双手工布鞋,要花一天多时间,一年下来能做成上百双,有成人的,也有小孩的,因为手工布鞋牢固、耐穿、不臭脚,晚上把鞋子脱后,袜子不湿,还能防风湿关节炎,不少开车的司机,以及刚带了小孩子的人都很青睐这种手工布鞋。
记者采访时,一位妇女正在挑选一双布鞋。
“怎么想起买这样一双布鞋呢?”
“这种手工鞋是用布料做的,全是一针一线扎出来的,穿在脚上很舒服,不像现在有的布鞋底子用的是纸壳子,给人硬梆梆的感觉。”
记者与这位妇女交谈起来。
李太清老人说,现在的人追求时尚,手工缝制的布鞋样式单一,除了老人、小孩,其他年龄的人都不愿意穿这种鞋了。“做布鞋是一项繁琐又费时的手工活,现在的年轻人连基本的针线活都不会,更别说做布鞋了,这都是我们这一辈人留传下来的,到以后,全都是现代化的机械操作了,哪有这种手工缝制的布鞋。”说到这里,老人的语气中显出些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