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品牌推多品牌 消费者会买账吗?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为了应对行业性的产品过剩危机,快时尚品牌在转型方面再次走在行业前列。除了与设计师合作计划,优衣库、ZARA和H&M等快时尚品牌除主品牌加速扩张外,还推出多品牌战略,向更细分的年轻市场或者轻奢侈品市场进军。
以H&M为例,在“Monki”进驻内地市场并推出COS品牌专营店之后,H&M又推出&Other Stories,其价格将高于H&M,但低于COS。据悉,与H&M原品牌的风格不同,“&Other Stories”将关注更为着重生活品质的白领阶层,定位在轻奢侈品,而Monki的风格则更为魔幻和叛逆,侧重更为年轻的消费群体。
本期嘉宾
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零售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观察者 马岗
长城基金服装行业研究员 储雯玉
多品牌战略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记者:您对2013年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看待?
储雯玉:在2013年,整个终端消费会进一步的缓慢复苏。从去年11月的数据来看,已经出现了明显反弹,但是12月的数据相对弱一点。我认为,2013年服装行业的库存问题还会继续存在,会继续去库存。而快时尚品牌在库存压力方面相对小一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在2013年继续调整。
记者:您对国外的快时尚品牌率先推出的多品牌发展战略如何评价?
储雯玉:多品牌战略有一定的优势,但一个品牌的运作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从产品成行到推出,再到被消费者接受,至少需要3年-5年的时间。而且需要企业本身具备很强的势力才可以,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这样的实力和承担。
目前,国内的快时尚品牌在多品牌方面的举动不是很明显,至多是推出某品牌的子系列。我认为,现阶段不应该盲目效仿多品牌战略,当务之急还是在供应链等基础能力上下功夫。
马岗:近几年的消费趋势变化很快,随着国外快时尚品牌的进驻,老百姓从过去的消费习惯开始向快时尚变化。由于快时尚的形态很特殊,可以做到时尚又平价,因此会快速受到一部分偏年轻的消费者的青睐。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进驻中国的快时尚品牌的店铺去到100多家。在渠道饱和后,市场该如何拓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品牌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轻奢转型将面临多重挑战
记者:您对快时尚品牌通过多品牌战略向奢侈品领域试水的行为如何看?消费者会认可吗?
储雯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品牌从高端向低端延伸比较容易,但从低端往高端走比较难。毕竟两者面对的市场不同,消费群体不同,运作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消费者对象也不同。快时尚品牌的轻奢转型也将面临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引起人们对品牌不信任。能否转型成功,最终还要取决于公司的运作能力,以及要看其是否能抓住一些特殊元素。
马岗: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这种细分,快时尚品牌通过轻奢侈进入中国。其可以利用现有的渠道、管理、设计优势等进行探索。但从长远来看,消费者的接受度以及需求度还有待考验,并且越是高端的定位,初期的推广投入越大,回报周期也越长。
毕竟快时尚品牌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够长,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还不够。而去年一些快时尚品牌屡陷环保危机和质量问题,其作出的漠视中国消费者的反映会对消费者的信任度带来一定打击,同时也将面临监管部门的更严格的监管。(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