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对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品牌与设计才是出路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传统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升级,要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实现‘提质’,单纯依靠‘增量’来扩大规模已经不是办法。”上月29日,在“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泉州民营企业界代表人士座谈会上,针对泉州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人才、资金、发展空间等问题,与会企业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制造业的转移是趋势
“目前工人的工资已经增加到每月500美元,如果按照5年翻一番的目标,制造业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集团董事长许景南称,“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泉州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贴牌加工到拥有自主品牌,以及上市,积累了()的经验和资金。但是,在各种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制造业的转移会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转移是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下资源的重新配置。”
许景南认为,在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下,泉州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留住企业的总部,留住企业的研发和设计中心。“总部在、研发在、贸易在、人才在,生产可以下单到成本更低的地方。”
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也表示,“泉州要思考的是自己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20年后,泉州纺织行业能否持续?”王启明称,“泉州是‘品牌之都’,品牌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东南亚相比,泉州纺织业的成本优势正在淡化,接下来应该往品牌、设计等方向发力,需要不断优化成本,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增加设计师人才、职业技术人才,并通过摸底调查,提出合理的行业规划和布局。”
三年不上升就是后退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传统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充分,增长乏力,在这个节点来鼓励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实体经济在三年内如果不能实现上升,就会落后、消退,这个上升不是通过扩大产能来实现,而是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来实现。单纯依靠‘增量’不是办法,‘提质’是必须的。”福建集团董事长吴国良称。
不过,吴国良也提出,“升级需要资金,但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技改和升级。”为此,他建议,“泉州可以利用‘金改’契机,盘活民间资本,为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之间搭建对接的桥梁,同时对一些有条件、有规模,需要技改的企业,从金融、税收上进行支持。”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恒兴集团董事长柯希平也建议,“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吸引异地的小贷公司入驻泉州,小贷公司的数量增加后,就能够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充分竞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此外,针对中小企业普遍遭遇的产品推广难的问题,柯希平称:“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小企业的市场向国内和发展中国家转移,然而这些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推广,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组织企业全国巡展的方式,来帮助中小企业推广产品。”
建才培养机制
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也是座谈会上屡屡被民营企业家们谈及的问题。通海汽车董事长王清海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行业要发展,职校要先行。”王清海称,自己从2005年开始就与一些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的活动,学生在3年的学习期里,一年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还有一年半是在企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一年可以输出几百个人才,不仅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要,也为行业的发展积累了人才资源。
港丰集团执行董事陈江坤则通过一个对比指出了人才的重要性。“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面积和人口都不多,但一年的GDP可以达到1680亿美元,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高端人才。绝大多数泉州企业目前靠的仍然是老板之间的竞争,未来的发展必须从个人的竞争发展为团队的竞争,这其中既需要好的大学来培养人才,也需要好的居住环境来留住人才。”
“在工业区,可以建设一些租金相对低廉的商业街区,通过降低小商户的经营成本,形成与工业区相配套的餐饮、娱乐场所,通过丰富产业工人的生活来留人;在中心城区,则通过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来留住一些高端人才。”中闽百汇集团总经理陈开通称。(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