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鞋代工看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困境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风水轮流转。1992年 - 2006年,中国凭借低工资,低成本,低环境污染容忍度,在全球贸易中占领了大量低端制造的份额,并且不断向机械,汽车,通讯,电子,医疗器械等中高端制造进军。
产业被迫升级。日本,台湾,韩国,香港都是从简单的低附加值制造业开始发展,进行第一轮原始积累的。国际可比工资(经过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化调整后的工资)上涨是经济发展不得不面临的结束,其实也是大部分经济体发展的目的。产业升级,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从来都是无钱可赚,被国际竞争搞得难以为继才“关停并转”的。
2009年以后,新增的中国制造业工人,月薪更高,但是平均“劳动生产率”效率和责任心更低,这是社会现实,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目前制造业困境的原因。
2013年上半年,裕元工业(00551.HK)营收37亿美元,市值340亿港币。国内鞋类品牌运营商国际(01880.HK)市值900亿港币。
目前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工人月薪大约是500美元,印尼大约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
宝成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该企业2012年底在全球的生产线一共523条,其中中国大陆的生产线为204条,比2011年底255条减少51条。
“现在,中国年产鞋130亿双,其中出口100亿双,内销30亿双,尽管内销增速迅猛,但在短期内以出口为主的格局还不会被打破,假如海外订单转移加速的情况不引起注意,很可能沿海地区的大多数工厂在5~10年都转移或关闭,这个从业人数高达1900多万人的鞋业将面临巨大冲击。”李鹏如是表示担忧。(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