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PK三把刀:跨境电商、移动端、急速达
【中国鞋网-电商频道】电商PK三把刀:跨境电商、移动端、急速达。
阿里迟上市、京东“称大王”
2014年8月,中国5家B2C主力电商首次全面展示肌肉。
截至本月18日,苏宁云商(苏宁易购为旗下子公司)、当当、唯品会、京东、聚美优品均已发布2014年二季度财报。从而,5大电商的交易规模、盈利状况、市场品牌活跃度等核心指标,豁然清晰。
“阿里迟上市、京东‘称大王’”,是国内电商首次财报实战的突出亮点。但同时,“京东依旧巨亏”的消息也瞬间爆网。
据其财报显示,本季度该公司亏损多达5.83亿元。而在上季度,京东就曾亏掉了37.95亿元,半年累计亏损超40亿元,创下近两年之最。
京东对此的答复是,主因公司与腾讯战略协议中,所涉及的资产及业务收购带来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也就是说,京东收编腾讯旗下易迅B2C、拍拍C2C两公司,仍在消化、清算周期。
不过,京东亏得“吐血”,美股投资人却仍旧神清气爽。就如3个月前,京东不但在纳斯达克奇迹般完成了“亏损上市”,股票更获得高溢价。
“‘京+腾’组合逆袭阿里,全球投资者仍在押注。”这是河南厚朴电子商务公司创始人高尔博的观点。
高称,京东的主业务结构是“自营+平台”。所谓平台,就是与阿里一样,提供给网商店铺获得租金收益(或联营扣点)。从其财报看,京东的二季度总交易额约630亿元,平台交易规模为2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45%。“这说明,京东在加速收买大批网商重新站队、膨胀规模,直逼阿里的江湖地位。”
不过,“京+腾”组合尚需磨合,别的小伙伴也在撒丫子狂奔。
5家上市电商中,最赚钱的是国内第一大美妆电商聚美优品。这不仅是聚美优品同期净利润收益最高,更是其46%毛利润率,达到了京东(11%)的4倍以上。
谁蹿得最猛?
当属国内第一大特卖品电商唯品会,二季度该公司净营收约51亿元,同比增长136.1%;活跃用户人数为930万人,同比增加167.9%。显然,唯品会得到了“人财两收”。
相较于前者,作为老牌劲旅的当当与苏宁似显得暗淡许多。
在本季财报中,当当的最大亮点是它终于不赔钱了,录得净利润2880万元。但颇有不幸,财报随即遭某媒体质疑“上市4年在发呆”,并列举其从2011年到2013年底连续10个季度亏损,亏损额高达8亿元。随后,当当向该媒体“讨伐”。
而国内传统零售业第一霸主苏宁,仍在转型的深水区。据其财报,上半年以苏宁易购为主的线上业务销售收入为82.82亿元(一季度为3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06.13亿元,下滑幅度为22%。此外,上市公司(含实体店)二季度净利润亏损了7.49亿元,显然线上业务也很难独善其身。
就在新势力、老劲旅“秀肌肉、亮身段”的同时,远处再度飘来令他们不再淡定的传闻:阿里巴巴或在9月中旬在美国资本市场登陆。
今年4月,阿里巴巴的股东美国雅虎发布的一季报,曾解释了“什么是中国电商老大”。据其披露,2013年度,阿里巴巴实现营业收入约合493.91亿元,实现净利润约合221亿元人民币。
中国上市电商二季报数据统计
公司 总交易金额 净营收 净利润 活跃用户数
(亿元) (亿元) (亿元) (万)
京东 约630 约286 约-5.825 约3810
唯品会 *约54.5 约51.6 约1.64 约930
当当 约33.12 约19.61 约0.288 约850
聚美优品 约17.76 约9.48 约0.95 约500
苏宁易购 *约112 约50 不详 *约480
备注:标注*数据,来源于国内知名第三方互联网数据公司易观国际计算估值
2014年突破主线“志同道合”,争赚女人钱 2014年,电商行业的竞争主线在发生大角度转向:由单一的价格战、规模战,迅速转向盈利战。
显然,规模战是冲刺上市的必要手段,提供了噱头与题材。而上市后,几家电商就必须给投资人一个清楚交代:其盈利能力、可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如何玩转这个“转向”的舵盘?在二季报中,几家电商的操作路径大同小异:增大品牌曝光量——吸引人气——提高购买力。
但这是句“台面话”。其背后真实的动向,无疑是哪儿能赚钱、就往哪儿钻。
如河南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苏峰对二季报的分析,在电商的主营商品类目中,毛利率最高的是化妆品,其次是服装、图书、3C。与之对应,聚美、唯品会、当当、京东毛利率分别为46%、25%、18%、11%。
足见,相比聚美优品倒腾化妆品,京东费了牛劲儿甩空调、扛冰箱,赚银子的效率差远了。
不过,赚女人银子着实是技术活。80后陈欧(聚美优品创始人)可以在电视上“卖脸”、讨女孩子欢心,换成刘强东、张近东、李国庆真勉为其难了。更何况,化妆品是售假“重灾区”,“被中招”的不只是聚美优品一家。
“中国既然没有大块头的服装电商、母婴电商,那就玩命儿扩大。”几家电商突破主线在今年再度“雷同”。但换一角度看,正因服装领域市场广袤而深邃,从婴儿到老人、从脚底到头顶、从四季到场合、心情,都决定了这块市场的肥沃度与可错位空间更大。
就如,当当在二季度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其核心推力是服装、日百等平台交易规模实现14.3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与规模继续大幅领先图书业务。
另据易观国际统计,服装商品已仅次于3C类,成为电商第二大主营商品类。二季度,全国服装网购交易为877.3亿元,同比增长了47.2%。其中,天猫占比74.3%、京东5.2%、唯品会5.1%、当当1.4%、QQ网购占比1.1%,分列市场前五位。
“较于3C市场的极度成熟,服装网购仍是一块儿青涩的处女地。”高尔博认为,这是因纯电商平台无法提供用户实体店一样的体验。同时,主流服装品牌受制于自身多年形成的分销机制,绝不会因为几个电商而得罪大代理。所以,网络服装市场仍是主流品牌的尾货“下水道”。
由此推理,谁解决了服装品牌与电商平台的对接机制与利益分配,谁也就搞定了中国网购女性消费者,市场天下将获重新改写。
“下半场” PK三把刀:跨境电商、移动端、急速达
即便5大电商平台已完成上市,“增货源、引流量、增体验”,仍将是它们长期的战略发展主线。
这不仅是因中国的网购消费仍处于高增状态,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世界的货品、价格、服务等一切都是透明的,导致它的用户黏性太差,远比不上距消费者家门口最近的那家大超市。
与前述战略主线对应,今年8月电商圈儿发生的三件“牛事”,透析出了下半年行业发展的着力点。
首当其冲的,“京东+拍拍”均得到了微信、手机QQ一级入口。
全国的智能手机才5亿多部,腾讯旗下两大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均达4亿以上。这意味着,腾讯是为京东插了一根粗壮的导流管道。
而在张苏峰看来,这或导致国内电商业在移动端的竞争门槛全面升级。“即时通讯工具是阿里的最大软肋,‘京+腾’组合迫不及待希望在移动端完成逆袭。”
各电商在移动端打得火热,岂料聚美优品放了新卫星,“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设立跨境物流仓”,消息顷刻沸腾业界。
投资“跨境物流仓”,聚美优品是为打通“洋货网购”链条的任督二脉。此前,国内的“海淘”与“海代购”,多游走在海关监管的灰色地带。而在近期,海关总署连续出台多条政令,意在重腕整治“海淘”市场乱象。于是,聚美优品利用郑州“E贸易”试点的政策机遇,打通洋货入关的低税率“阳光通道”。
当然,不只聚美优品在行动。8月,麦乐购牵手宁波保税区,宣布发力母婴跨境电商。美国亚马逊落户上海自贸区,一度传闻“美国商品从此直邮中国”。
“同质化竞争‘触礁’,是电商巨头们争做洋货生意、实现错位的核心诉求。”这是家乐福河南公司公共关系总监王尚武的看法。
此外,电商圈物流速度战仍处于极度亢奋状态。8月18日,苏宁制造的“同城1小时到货”,不但雷翻了同行,更让全国堵在路上的上班族颇为难堪。
事实上,按照成本分析和客户需求,物流并不见得是“越快越好”,一味追求速度或更像一种营销的噱头。
但毋庸置疑,电商的核心竞争是客户体验,而物流是电商面对客户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体验环节。因此,真正的成功电商物流平台强调的是“准”,“准物流”才是电商物流能力的一种真正体现。(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