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冲击猛 鞋服批发市场转型路难行
【中国鞋网-国内动态】一个“双十一”网上狂欢购物节还不够,电商们铆足了劲加送今天的“双十二”。一边是市场火爆的电商,一边却是逐渐冷清的实体市场。据透露,今年广州有个别服装批发市场的成交额下降以亿元计。
今年2月,在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大背景下,《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6年,全市60家批发市场实现转型升级,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的现代批发市场体系。
现场、现货、现金的交易方式仍是服装批发市场的主流。
半年过去了,广州各中心城区的专业批发转型升级工作均在有序进行,记者近日深入走访十三行、流花商圈等服装市场。巨变正在酝酿,市场管理方对前景仍有信心,但不少商户仍依赖有碍转型的“三现(现场、现金、现货)”经营模式。
12月的新大地服装城空荡荡,6楼的商户蔡浩(化名)又在档口“闲坐”了一天,不时有临近商户进来喝功夫茶,蔡浩的搭档面对着电脑,为刚注册不久、人气不高的微信网店支付了400元的推广费,希望能吸引多些粉丝,而他们的淘宝店,“基本没什么人来。”
“三现”交易仍是主流
进入11月,主要从事外贸订单生意的新大地服装城的多数商户,迎来了淡季。“我们大多数都做羊毛针织,中东、日韩的一些客户,基本都反季的时候来,现在当季,没人来也正常。”
由于市场定位不同,流花商圈各服装批发市场在同一季节,生意冷热不同,在许多商户看来,属于正常现象。“很多开店的,一年就是靠旺季那几个月的订单,旺季做好了,一年的租金都是小意思了。”蔡浩说。
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新大地较高楼层租金一般每月三四万元,低层位置较好的档口,租金可达七八万元;而在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人气较旺的档口,租金则近20万元。
在蔡浩看来,一年数十、上百万元的租金支出,是实体店较大的成本之一,他认可电子商务在店租、水电等成本上的优势,但他并不认为电子商务化是迫切的。
蔡浩告诉记者,服装批发市场内,“有非常多的商户和我一样是潮汕人,多年下来的传统,每个商户都有自己的工厂和仓库,我们现场开店,摆放的都是样板,客户现场看货,下单,我们联系后方生产发货。”
蔡浩说,这种方式,双方都较为依赖,“客户肯定要到现场看,这件衣服用多少针,什么质地,原料,设计的质量,光通过网上看图片是看不到的。”
在今年的“2014首届中国专业市场发展年会”上,广州专业市场商会会长邵建明坦承,“三现”交易大量节约了人工和管理成本,因为一切交易都在经营者的视线范围,但“三现”交易的成本也相应较高。
记者走访十三行新中国大厦、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三现”交易仍然占据主流,店主们对电子商务似乎不怎么买账。
白马服装批发市场的商户阿俊告诉记者,做服装内销生意,有些客户就是要十几件甚至只要几件,“那都是现场看,现场试,现场给钱的,我们一直以来都这样做生意。”
多数老板不会用电脑
蔡浩认为,服装批发市场的转型,需要的时间很长,而且存在较大的障碍,“这是行业特征决定,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团队,不停推出新款,你如果电子商务化,没有商家会傻到一出新款就放到网上,因为一上网,仿品马上就出现。”
蔡浩说:“我也看过一些服装批发网站,放上去的多数是旧款,如果客户要批发,要买"爆款",还是要现场看,所以又回到现场交易。”
多个商户赞成蔡浩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商户之间,很少到对方店里的原因,这些都是行规。”一名商户说。
记者在白马服装网上看到,虽有产品显示数十到数百的销售量,但没有看到任何评论。
根据广州专业市场商会的统计,批发市场的老板、经营户,10个人起码有8个人不会使用手提电脑,但这个群体每个人都不低于一部甚至两三部手机。
“在专业市场,比如我们做鞋子的生意,一次批发50万双鞋,就出现了先给钱还是先发货,这是交易体系的问题。这也是一直困扰专业市场电商的瓶颈。”邵建明说。
十三行表面看来热闹如旧。但红棉国际服装城的总经理卜晓强告诉记者:“据我们了解,今年各大服装市场的成交额大幅缩水,但缩多少,就不好透露了。”
电商化3年后或成型
据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提供的数据,广州目前有1260个专业市场,其中近1000个经营状况较好,市场商户550多万个,从业人员约500万人。
但显然,这500万从业人员,并未算上这些市场周边衍生的“新岗位”:残的司机、仓库东家、拖车搬运工。这些新岗位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市民诟病的主要原因。
邵建明在 “2014首届中国专业市场发展年会”上列出了数据,2013年“光棍节”的电商成交额高达30多亿元,相当于中国零售业百强半年的交易额。而广州近千家专业市场,日均交易额也有约14亿元。
坚持实体店还有没有价值?红棉国际时装城的卜晓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红棉国际时装城是流花街打造的展贸性示范市场,“我们时装城在2007年有3300多个商户,现在我们缩减到1250个商户,但是营业额没有下降,反而增加。这是其中一种思路,批发不能小打小闹,这样大浪淘沙,我们要做自主品牌。”
卜晓强介绍,商户数量减少,但自主品牌比例却不停上升,目前自主品牌比例为60%。
作为广东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副会长,卜晓强十分清楚批发市场带来的一系列交通和住改仓问题,“的确应该增加电子商务、展贸的比例,零售的比例减少,残的就少了,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卜晓强认为,传统实体店是一个专门的地方,提供信息、商品和价格,但现在这一切都在网上得以实现,“实体店仍然有现场价值,但必须考虑电子商务了。”
作为展贸型市场的培育示范,红棉目前成立了专门的电子商务公司,但工作只是刚起步。同样在电子商务上刚起步的还有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今年它们刚上线白马服装网,但记者询问多个商户,反应并不热烈。
今年6月,一家名为震海批发网的大型批发平台与广州九大专业批发市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60多家批发市场进驻震海批发网。据震海批发网负责人李华介绍,网站将缓解广州传统批发市场“现场、现金、现货”带来的交通、住改仓等问题,将实体店电子商务化,预计在3年后实现年交易量超5000亿元。
“三现”观念可改变但难消失
杜绝周边衍生安全隐患,是众多市民希望广州市区的专业批发市场进行转型升级的原因之一。
今年年初,广州市政府发布《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根据《意见》,2014年,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各区将各选择1个具备转型升级条件的专业批发市场进行重点突破,再培育创建2至3家省级国际采购中心,同时加大电子商务应用力度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商流物流分离。
这其中,推动商流物流分离,将有效减少上述的周边安全隐患。
《意见》颁布之后,天河区的沙河服装批发市场、荔湾区的十三行、广州火车站各服装批发市场,均展开了一系列针对安全隐患的整改活动,整改至今已初步完成。
“深入批发市场内部,应对电商冲击,老牌的市场反应必然更慢一些。”卜晓强认为,广州人喜欢扎堆做生意,像十三行这样的市场早期是自发形成的,政府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相对滞后。
“但广州需要这些市场,它繁荣当地的经济,增加了就业,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更重要的是,它稳定了当地的物价,几个大商家都买这个价格,其他人就不会乱抬价。”卜晓强说。
在卜晓强看来,现场交易的方式可以改变,进行调整,比如其中的现金环节或者现货环节慢慢的转移,向电子化的方向转变。
“你要它完全消失不可能,实体店提供的是体验,这是网上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商户仍愿意出租金的原因。”卜晓强说。
专家
改革有阵痛但要耐心
一方面,是商户对传统现金、现场、现货模式的依赖以及电子商务的冲击,一方面是市场管理方的一系列举措和各方的愿望。当两者相碰,必将引起阵痛。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说:“阵痛是肯定的,转型升级有很多种业态和形式,不同市场的规模、类型、区域都对转型升级的指标有不一样的要求。”
王先庆曾总结,广州对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有三个阶段的动作,一个是2003年到2005年,商业网点规划出台,对各个市场有了初步规划,但雷声大雨点小。
第二阶段是2007年到2010年,借鉴义乌的经验对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改造,但除了一批规模很大的市场,效果有限。
第三阶段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大家意识到,“专业市场不转型升级要死,可能转了也会死,但不转更会死。”
王先庆认为,广州市场的特别在于投资主体非常复杂,主体复杂导致产业结构也复杂,所以转型升级是一项“巨大复杂艰难的工程”。
卜晓强则认为,要进行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更重要,“让商户不再依赖"三现",让商户的客户也信任电子商务,一起推动,就可以跨过这个坎。”(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