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故事|祖孙三代守山林 每年磨坏五双运动鞋
【-鞋情话意】植树节,各地植树造林活动也将再掀高潮。树要种好更要护好,在济南龙洞山林场,刘采法接过父亲护林接力棒25年后,他们护林队又迎来了一位新的“队友”,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刘采法的儿子刘东。他们一家三代以林为家。

“我那个小子就在大狸猫山的那边”
济南龙洞风景区佛峪林点的3850亩山林都是55岁的刘采法看护。每天天刚蒙蒙亮,简单吃过早饭,老刘一天的巡山生活就开始了。
“像这段路这一块太不好走,太陡,咱们走路都得注意着点。”刘采法一边走一边提醒。整条巡山路线大约37公里,60%多的小路仅几十厘米宽,与峭壁几乎垂直90度,全程走下来少说也要八九个小时。每年,老刘的运动鞋都要磨坏四五双。
佛峪林点是济南12个林点中最偏远的一个,从最近的村庄到护林点的路没有完全打通,就连吃水都要去外面挑。多年的护林生活让老刘有些沉默寡言,不过每天巡山时,他都会走到高处远眺一会。“我那个小子就在大狸猫山的那边。”
“为了国家舍小家,起码得占住一条”
去年10月份,大儿子刘东考入老刘曾经工作过的上井林点。尽管只隔了一座山头,然而父子俩却从未在工作中遇到过。老刘说,当年他的父亲刘洪杰也在林场工作,同样的情景,也曾发生在他们父子之间。刘采法说:“反正离家远,咱的工作也忙,耽误家里的事正常的,为了国家舍小家,起码得占住一条。 ”
这些年,刘采法多次帮助在山里迷路的驴友,也曾经从悬崖边救起过要轻生的年轻人,自从他看护佛峪林点以来,这里没发生过一起火灾。可因为常年与家人聚少离多,刚开始,他没少受埋怨。妻子杜玉芹无奈地说:“看见人家的劳力在家里能干这能干那,心里很不好受。”
“一家三代和林场有缘,干这一行就得干好”
渐渐地,老刘用自己的坚守执着感化了家人。老刘不在家,妻子杜玉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刘东也做出了和父亲一样的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护林员。“一家三代和林场有缘,干这一行就得干好。”
如果没有森林,90%的淡水将直接流入大海;如果没有森林,人类将无法生存1年。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研究显示,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会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一座20万千瓦机组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能被48万亩人工林吸收;一辆小汽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11亩人工林吸收。“十二五”山东每年造林300万亩,到去年底,全省林地面积达4400万亩,发展势头可喜,但林木覆盖率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也不容忽视,我们还需撸起袖子加油干。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