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鞋”、中国李宁等成为最潮单品,中国本土时尚该如何把握流行趋势?
刘晓刚的团队,已连续十多年研究国内的时尚流行趋势,他们发现,影响时尚潮流的因素有很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方面。“但是,每年预测时尚流行趋势时,第一参考要素仍然是GDP的情况。”每当GDP上升时,牛仔裤上就会出现珠片、刺绣等装饰。而GDP下行时,这些装饰就会变成印染。经济再下滑,更多的则是光板牛仔裤了。衣服上的钮扣也是如此,经济萧条时钮扣就会变成一个,甚至不用钮扣,经济上升时钮扣数量也随之上升。
在今天举行的第25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第18届环东华时尚周上,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直言,缺少时尚主张、盲目跟随,已成为中国时尚品牌成长的瓶颈。
刘晓刚认为,我们在国际时尚领域缺少话语权,构建中国自己的时尚趋势研究理论体系,已经时不我待。消费者购买服饰,不仅重款式更重文化内核
“除了经济因素,文化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很大。”刘晓刚说,消费者花钱买服饰,认可的不仅是质量或款式,更看重的是品牌所承载的文化内核。服装品牌的竞争说到底,最后都是文化竞争。
香奈儿(Chanel)作为全球时尚风向标,在20世纪40年代成功地将“五花大绑”的女装推向简单、舒适的设计,并一举成为高雅、简洁、精致的代名词;()的晚礼服设计一扫“二战”后女装保守呆板的线条,让法国乃至世界为之轰动。
在我国,对流行趋势的掌握,也使得一些海派“老字号”通过改造,重新变成潮牌。比如,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白色胶底鞋是当时的时髦单品,有牌、飞跃牌、双星牌、箭牌等。其中最著名的回力牌球鞋,虽然承载着几代人共同记忆,但进入本世纪后一度停产。
2005年,飞跃牌球鞋引入法国团队的改良设计,“飞跃鞋”正式迈入法国,并在国外注册了“FEIYUE”商标,一时风靡欧美,成为很多时尚达人的新宠。如今,在怀旧复古情怀的推动下,“飞跃鞋”成为国内外潮人争相购买的时尚单品。
刘晓刚介绍,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一批本土的老牌子都在持续发力。比如,“三枪”收购了欧洲品牌,“佰草集”成果进驻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恒源祥”则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绒线制造商。服装市场快速增长,善于把握流行趋势的企业却不多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服饰消费市场逐年增长。2008年中国的服装消费首次超过1万亿元,2015年超过2万亿,2018年超过了3万亿元。
与快速增长的市场相比,中国服装企业的整体生存状况却并不佳。服装企业一年的生产投入是60亿元人民币,但30亿元会变成库存。大多数企业普遍不知下一季该投什么产品,不知道哪个会成为“爆款”。
“服装是高利润行业,只要销售出50%的产品,就一定能盈利。”刘晓刚说,但在国内,很多企业却是在等量生产每一款产品,坐等“爆款”出现。而实际上,一般每个品牌一季只有一两款会卖得很好,剩下的往往就变成库存。
对于企业来说,把握住流行趋势就意味着市场销量的提升。刘晓刚说,盘点成功的本土品牌,如之禾、江南布衣、例外等,无不是抓住了传统文化的根,将其内化为设计理念,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波司登等本土品牌的成功,正是依靠原创设计和国际化视野,形成品牌特色,抓准了时尚趋势。
要赢得国际话语权,当务之急是深耕海派服饰文化
“时尚总有自己的地域特征。未来的时尚流行趋势研究不仅是提振本土时尚品牌的手段,更是塑造主流时尚价值观,从而影响城市精神文化的手段。”刘晓刚说,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新海派时尚,其实已经脱离了地理的限制,不限于上海本土企业,还包括了认同海派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元化、创新性、国际化视野的所有品牌。
最新发布的中国时尚指数白皮书显示,上海时尚类消费群体人均年时尚消费支出领衔中国20大城市消费力排行榜。其中,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三省,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产业集聚,具备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特色新海派时尚产业群的基础。
因此,上海当下正在积极建设“时尚之都”,要在国际时尚圈赢得话语权,当务之急是深耕和发扬海派服饰文化,其中的重要一点就要构建我们自己的时尚趋势研究的理论体系。“海派时尚已有不少的实践探索,却没有自己的理论做基础,实践的走向难以把握,话语权就无从谈起。”
今天的论坛还发布了《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研究》,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的专著,填补了以多学科知识系统运用等创新手段精准预测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的空白。但刘晓刚坦言,这一理论体系仍然需要不断地调整并完善。